艺术的权利与时代病

时间:2022-08-13 01:24:52

艺术的权利与时代病

“波普艺术”由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于1956年提出。1956年,英国艺术家R.汉密尔顿在惠特彻派尔画廊举办的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该作品成为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

据百度百科称,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popular)”一词的缩写。它代表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和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R.汉密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延伸。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无疑,中国的波普艺术是源自于西方后现代的波普艺术,代表艺术家有方力钧、魏光庆、刘晓东等。

最近,“波普艺术”这个词之所以在大脑里跳来跳去,是因为一个叫做韩啸的人。8月9日,由北大美学教授、策展人彭峰策划“整形:韩啸行为艺术展”和8月25日“今日不做整形:韩啸个展”分别在北京丽都医疗美容医院展览馆和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而早在今年5月,由中央美术学院知名策展人王春辰策划的“手术:韩啸行为艺术展”在山东济南举行。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在两个城市做3个展览,的确是一件十分消耗体力的事情,其中至少可以看出韩啸介入艺术界的力度、能力和决心,但也有人说他是出于广告营销的目的,或曰其行为并非艺术行为。韩啸在济南的展览引起在场当代艺术评论家的激烈争论,其焦点为其行为是否为艺术行为,但遗憾的是评论家们的争论有些找不到焦点和资源储备明显不足,倒使韩啸行为本身显得十分有力而愈显艺评家的吃力。

韩啸在北京丽都的行为展,相比济南明显控制得游刃有余,不只历时短——不到40分钟,而且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被整形者的男友亲自下手划线,被整形者在手术过程中竟然轻松自然地唱起《妈妈的吻》和《甜蜜蜜》,在场的人的确感觉不到是一场整形手术,而极易误认为是一场文艺直播。手术结束后,与济南行为不同的是,被整形者无需任何医务人员搀扶,自己悠然走出手术室。在那一瞬间,在场的有的女记者甚至发出一阵惊叹的声音。韩啸出来微笑着轻松自然地和大家握手,仿佛刚才在手术室里做整形的是另外一个人。

十多天后,韩啸在以展览当代艺术著称的今日美术馆做了一个题为“今日不做整形”的个展。可以说,借此他把自己从事艺术学习和创作的经历整体呈现出来。从水墨试验作品、装置、手术器具到行为图片等,展览的尽头是由一架手术台组成的开放手术空间,这次展览甚至把整形广告也加了进来。展览的隐喻很明显——这就是一个有着手术和艺术双重身份的个体与艺术、技术相关的所由之路。韩啸以全方位的展览方式完全呈现自己。

老实说,韩啸的几个展览让人有一种悲怆感和冰冷感。不管是济南行为之后当代艺术评论家们找不准焦点的乏力争论,还是北京丽都行为之后,艺术评论界的无力回应,抑或是今日美术馆3号馆里那架手术台的冰冷质问,韩啸行为本身都给这个时代提出一个问题: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现代或后现代时代,一个艺术个体的艺术价值诉求和权利是不是被支持和被尊重的?其实,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韩啸的行为是否属于艺术范畴,而在于这种质疑背后的时代精神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即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个体表达和艺术多元。个体的艺术诉求及其权利本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平等而无需证伪。当代艺术评论界的证伪说里掩藏着一种艺术特权意识。而对于艺术个体的价值诉求轻易给予否定和不尊重基本权利的现象,除了艺术特权意识外,还与一个时代的思维惯性和精神特质有关,韩啸行为所遭遇的是一种时代病:一个势时代思维惯性及其时代精神的习惯性质疑症,即我们面对一种现象或价值诉求时,第一反应便是势利主义,势利主义的那根神经被绷紧了。应该说,这是经济唯一论和物质主义的结局,可悲的是连艺术也未能幸免。

而我们并非不知道,当所有人这样对待别人的时候,其实整体时代都在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这是韩啸行为带给我们的反思之一,也是波普艺术的当代价值之一。也许正是在这一社会与艺术向度上,彭峰表示:“如果有一天韩啸声称自己把艺术圈、批评圈忽悠了,我也不会尴尬。我觉得那将是一件很好的观念艺术作品,可以促使我们反思,什么是艺术,艺术家身份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尽管他说得并非底气十足。

上一篇:浅析中国特色的董事义务制度 下一篇: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