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13 12:20: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急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6例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症状改善状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P

【关键词】 急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急性盆腔炎作为一种妇科临床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促、病情进展迅速,若没有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易使病情迁延形成慢性盆腔炎,严重影响病人的健康[1]。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对96例急性盆腔炎患者采取抗生素结合中药治疗,疗效理想,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急性盆腔炎病人诊治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腹痛、发热,且大部分病人体温高于38℃,阴道分泌物增加,伴有异味;所有病人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均发现大量的白细胞;均经B超检查确诊。将96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年龄19-48岁,平均(29.8士3.6)岁;病程2至7天,平均(4.08±1.85)天。对照组年龄20-47岁,平均(30.3士4.1)岁;病程3至7天,平均(4.15±1.65)天。两组病人的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O.05),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甲硝唑1.0g联合头孢唑肟钠3.0g入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7-10d。若患者对头孢过敏,则用左氧氟沙星0.4g或阿奇霉素0.5g替换,并依据阴道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用药。

1.2.2 治疗组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中医汤剂进行治疗。①热毒雍盛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疗为主。药方:薏苡仁、蒲公英、败酱草各30g,连翘、生石膏、金银花各20g,丹参、赤芍、大青叶各15g,牡丹皮、草河车、大黄(后下)各10g。②湿热瘀结者,以清热解毒、化瘀利湿治疗为主。药方:白花蛇舌草、金银花、蒲公英各30g,茵陈、大青叶、桔梗、蒲黄、红花各10g,鳖甲、红藤各15g,连翘20g,琥珀6g。腹疼加川楝子、延胡索;腹胀加枳实、厚朴;湿热加生甘草、柴胡;月多不止加马齿苋、地榆。以上中药,水煎浓缩至200mL,分3次口服,1剂/d,7至14天为1个疗程。

1.2.3 疗效评价 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经B超复查示单或者双侧附件无异常,盆腔炎性肿块与积液均消失,定义为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B超复查示单或者双侧附件正常,盆腔炎性肿块与积液缩小超过2/3,定义为显效;症状、体征显著好转,B超检查示单或者双侧附件趋于正常,盆腔炎性肿块与积液缩小超过1/3,定义为好转;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均未见好转,定义为无效。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7例痊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79.17%;观察组32例痊愈,10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93.75%(45/4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组白带正常时间、体温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及肿块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3 讨 论

急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妇科疾病,多为宫旁结缔组织、输卵管、盆腔腹膜与卵巢出现炎症,使局部的神经纤维受到压迫与刺激引起妇科症状,如反复性下腹痛、腰酸、阴道分泌物增加,伴有异味等,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西医治疗通常是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单纯抗生素治疗的效果不理想。

中医认为盆腔炎多因热毒蕴积、淤热湿互积诱发,宜行中医活血散瘀、清热解毒、化瘀利湿等治疗。清热解毒类药材,如白花蛇舌草、金银花、红藤、蒲公英等,不仅具有一定程度的消炎、抑菌功效,还有降低体温、活血、缓解疼痛等作用;活血化瘀类药材,如丹参、赤芍、牡丹皮、蒲黄等,可增加血流量、扩张血管,增强细胞吞噬功能,加速吸收炎性渗出液,对炎性肉芽肿起到抑制作用,此外可增强纤溶活性,促进增生组织的转化与吸收[2]。本试验表明,急性盆腔炎采取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不仅可促进病人组织软化、血液循环、炎症吸收,还可调节其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体质。

综上所述,对急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应根据实际病情合理用药,西药可快速控制感染,减轻症状;中医辨证施治,可扶正祛邪,兼顾标本,有效调整患者体内环境的平衡。二者合用优势互补,有效缩短疗程,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爱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58例[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2009,19(11):1888-1889.

[2] 刘茂芳,陈小琴,曾俞霖.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体会[N].贵阳中医学学报,2012,34(1):52-53.

上一篇:对“四关”含义的探讨 下一篇:中西药结合治疗偏头痛效果分析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