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归类讲评成为高三复习的金钥匙

时间:2022-08-13 11:50:41

如何让归类讲评成为高三复习的金钥匙

摘要:高效的讲评课能够帮助高三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解题能力。本文以2012年广州一模试题讲评为例,谈谈如何做好高三历史教学的归类讲评,让归类讲评成为高三复习的一把金钥匙。

关键字:2012广州一模试题 归类讲评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以下简称”广州一模”)是广东高考的重大实战练兵场,因此,做好一模文综?历史试卷的归类讲评,将会事半功倍,成为高三学生打开高考大门的一把“金钥匙”。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以2012年广州一模试题讲评为例,谈谈如何做好高三历史的归类讲评。

一、实事求是,“宏观”归类

现有历史试题绝大多数都以材料形式呈现。选择题和主观题没有鸿沟,这次考试中的主观题有可能在下次考试中被简化为选择题,反之亦然。所以,对历史试卷的归类可以“宏观”一些,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延展性,以防归类过细导致学生思维刻板化[1]。笔者对2012年广州一模历史试题进行了如下重组归类,统分为三个主要类别:

(一) “再现再识类”:即对重要史实、概念、文献等的再现再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如第22、23题、39(1)、38(3)。

(二) “史学研究”类,即一般考查学生对史观、史论、史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第14题,39(4)。

(三) “逻辑推理”类:即是对所给材料进行相应的判断分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迁移、类比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1.直接推理类:阅读史料,从中得出相应的理解或认识,一般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如第15、18、19、20题,38(2)、39(3)。

2.间接推理类:围绕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一般考查学生对历实的背景原因、阶段特征、发展趋势、影响、评价等的理解运用能力。如第12、13、16、17、21题,38(1)、(2)、39(2)

二、归类讲评,师生双赢

促进学生提高应考能力是高三复习的关键所在。归类讲评能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不同类型试题的解题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对于教师,归类讲评能更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知识缺漏和思维误区,教师自己也可以藉此反思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推动自身教学能力的改进。归类讲评,让师生双赢[2]。

三、详略得当,案例讲评

讲评课容量、时间有限,逐题讲评,面面俱到只会降低课堂效率,因此在归类讲评的实施中,应该注意详略得当,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重点讲评。

此外,像广州一模这样的高考大练兵,在讲评中更要以高考为靶向,帮助学生对不同类型试题的解题失误和解题方法总结归纳出来,想方设法对学生知识和作答中存在的“短板”进行矫正和拼接,保证最后三个月的冲刺复习更严密,更高效。

(一)“史实记忆”类试题的应对策略

可不做详细讲评。这类试题一般表现为选择题形式,回归教材即可获取答案,正答率较高,这类试题在近年高考中时有出现,学生要注意对课本的查漏补缺,稳拿这4分。

(二)“史学研究”类试题的应对策略

应适当拓展讲评。“史学研究”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新角度,特别是2011年广东试卷第38题(25分),的第(1)(3)(4)问,均属于史学研究类试题,其总赋分高达17分,这提示教师要密切留意,利用讲评课,强化学生对革命史观等传统史观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社会史观等新史观的认识理解,强化学生“论从史出”、“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还原历史现场”等史论、史法的学科意识和历史洞察力。

(三)“逻辑推理”试题的应对策略

按照笔者的归类,一模试卷中的直接推理类试题和间接推理类试题遍布,“逻辑推理”类试题比重极高。相较于“史实记忆”类和“史学研究”类试题,学生在“逻辑推理”类试题上综合能力不足,失分最多,需要重点讲评。

案例一:直接推理类试题---第18题的讲评:立足材料情境,紧抓关键字句

18题的材料由图片及其说明组成,要求学生直接从材料中推理出关于“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的‘红手印’。18户农民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到户。”的正确结论。答案C项“18户农民分田到户具有很大的风险”的正答率为47.06% ,A项“被撤销”的选择率是10.86%,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的选择率是16.74%,D项“小岗村分田到户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的选择率是24.89%。

虽然本题选项A、B、D的迷惑度较高,但题干中的关键词“红手印”,“立下生死状”,表明当时分田具有很大的政治风险,答案显而易见,但该题正答率仅为47.06%,这暴露出学生的“短板”是: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高;二是学生不敢根据材料作出自己的判断,许多学生选择B、D两项,说明他们不是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去做判断,而是由“小岗村”去对应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这导致学生掉进“陷阱”。所以,应对直接推理类试题,必须立足材料情境,紧抓关键字句,根据材料作出相应逻辑判断。

案例二:间接推理类试题---第13题的讲评:打破思维定式,突出材料意识

13题考查“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中国陶瓷输出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的变化”主因。”我校学生 C项“新航路的开辟”的正答率为43.82%,A项“制瓷技术进步”的选择率是10.79%,B项“明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 的选择率是8.17%,D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选择率为 37.22% ,D项错选率极高。

从历史试题的一般排序上看,12—15题属于中国史考查的范围,所以许多学生第一时间就排除了C项,将目光聚焦于A、B、D项,由于B项与明清加强贸易限制的史实不符予以排除,而D项表述看似是明清史复习的关键词,特别容易被误选。陶瓷输出虽然与A项有关,但题干中“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的关键词表明,陶瓷输出更主要是受运输工具和交通线路的制约。围绕材料,从教材记述和考古发现推知,中国大规模的陶瓷输出有赖于海上航线的增多,联系当时的世界背景,C项“新航路开辟”方为是本题的正确答案。有37.22%的同学选择了D项,说明学生依然固守“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因此,应对间接推理类的选择题,一定要有强烈的材料意识,注意横纵联系,打破原有思维定式,循序思考,据实判断。

案例三:间接推理类试题---第38(1)、(2)的讲评:强化主干知识,关注“热点”问题

38.(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从略)

(1)简述材料一中孟子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并指出该思想的历史影响。(8分)

(2)据材料二,20世纪初我国知识分子关注哪一社会问题。简要分析关注这一问题的原因。(8分)

38题的第一问,我校学生平均得分5.74分,难度为0.71,作答良好。但仍有一些学生表现出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情况,如无法清晰把握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回答“历史背景”仅罗列“宗法制”、“小农经济”的概念词组,仅从社会观念的角度回答历史影响等等。针对这些“短板”,讲评要重点强调学生加强对主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如展示时间轴帮助学生重温熟记主要历史阶段及其特征,运用重要概念需要有所解析,回答“历史影响”应适当展开角度等。

第二问:我校学生平均得分4.51分,难度为0.51,失分较多。反映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综合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本问题虽然视角新颖,但考查的仍是主干知识。不少学生答题时忽视了“据材料二”、“20世纪初”的限定性关键词,分析原因范围过大,机械罗列政治、经济和思想类史实,作答缺乏逻辑性等等。由此,讲评时需要提醒学生勾画出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字词,努力还原历史现场,去并探求与设问形成密切相关的各种原因。

除了选用典型案例进行分类讲评外,讲评课还应对学生在审题、语言表述、答题规范等共性要求进行强调,限于本文篇幅,不再展开论述。

在分类讲评的应对中,教师还应善于对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延伸拓展,并在讲评后配备一些补偿性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对主干知识和解题方法的掌握[3]。一模距高考不足三个月,虽然一模试卷容量有限,但做好归类讲评,就像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帮助学生在矫正和拼接解题“短板”的过程中更自信的迎接高考!

参考文献

[1]张黎阳. 新课改下高三历史讲评课的实践与思考[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1,(02)

[2]李劲. 浅议上好高三历史讲评课的策略[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12)

[3]何杏园.高三历史讲评课实效性的探讨[J]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439期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技师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以杜郎口中学为例谈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