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时间:2022-08-13 11:33:35

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作者简介:陈庚(1978.06-),男,汉族,江苏扬州人,生物教育本科毕业,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教学工作。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还能促进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因此,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如何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笔者试从课堂问题的设计、施问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生物课堂;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手段。课堂提问的效果如何与问题的设计密切联系。课堂提问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来进行,不能有任何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师在设计问题前,要认真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情,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全面了解学生,分层设计问题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倡“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提问体现的就是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学生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提问策略。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等,将学生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问题分成难、中、易三个层次,其中“易”是概念性的、记忆类、最基本类的问题,面向学困生;“中”是理解级的水平,面向中等生;“难”是难度大的问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是应用级水平,面向优等生。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节为例,在学习心脏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容易类问题如“心脏有几个腔?心房壁与心室壁厚度是否相同?左右两个心室壁厚度是否相同?”这类问题学生观察图即可得出答案,让学困生回答,以增强此类学生的信心。中等程度的问题如“为什么心室壁比心房壁厚?为什么左心室壁最厚?”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而“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有何作用?”,这类问题,有点难度,可以让学优生来回答。通过这样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二)激发求知欲,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各教学环节的主要承担者和参与者,学生求知欲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的课堂提问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授“果实的形成”时,运用民间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设计问题:“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是果实的什么结构?分别由什么发育而来?形象生动,学生不但踊跃参与而且易于识记。再如“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中,讲到遗传变异时,可以先这样设问:如果你的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你是不是也是双眼皮呢?还是其他的情况呢?一个学生马上举手提出:我父母都是双眼皮,但我却是单眼皮,是怎么回事?之后,其他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最后大家明白了原来这是一个遗传变异的现象。这样一问,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促进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目标提出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如:在“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中讲述食品安全时,设计如下问题:如果你是某食品企业的老板你会做些什么?如果你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员你会做些什么?如果你是消费者你又会做些什么?上述问题可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既得到了客观的结论,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也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合理运用“等待”技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教师提问后,应给学生留适当的时间组织自己的答案。但大多数老师往往是问题提出后就开始让学生回答。学生在被要求立即回答时,由于紧张、准备不充分等原因,通常会答不出、答不完全或答错。这样老师会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提示或纠错,也会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能力。相反,如果教师合理运用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时间思考后,他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完整性将大大提高,也给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提供了自愿回答问题机会。总之,合理的等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并且会激发更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

三、随机应变,调整方案

教师在课前虽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但是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回答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也是司空见惯的,学生对问题不理解或答不上来也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机智,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做到有针对性地提问。尤其是学生回答不出时,要及时调整策略,切忌一问到底,结果最后还是自己回答,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和作用。

四、激发质疑,引发提问

课堂上,既要有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也应有学生对老师的提问。通过学生向老师的提问可以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及时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观察动植物的细胞结构时,可设问:我们所观察到的细胞和教材上的模式图有何不同?你能解释吗?再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从生活经验入手:在腌渍萝卜时,在萝卜上加少量食盐,为什么会使硬脆的萝卜条变软,同时会有许多液汁渗出?如果将已变软的萝卜条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萝卜条为什么又会变硬脆了?这种现象怎么来解释?通过激发学生质疑,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五、及时理答,合理评价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对教学情况的反馈。问题的答案会有对与错、合理与不合理之别。课堂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公正地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因为学生学习水平有差异,所以应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有所差别。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给予严格、高要求的评价,培养他们不断进取,自主探究的品质。对于中等学生,要多给予肯定和激励性的评价,让他们多多参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要有耐心,要充分给予关心、鼓励,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可适当给予帮助和提醒。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是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精心设计,力求提问做到恰到好处,切中要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智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堂结构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贵在积累 美在诵读 下一篇:以音乐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