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消费: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2022-08-13 10:47:28

低碳消费: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中国低碳消费的现状是低碳消费观念淡薄,低碳产品昂贵,技术落后,政府规划缺位和企业生产不力。借鉴日本在低碳消费方面的经验,中国应加强政府引导,强化企业责任,加大媒体宣传和公众参与。

关键词:低碳消费;日本经验;中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20-02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低碳消费是其重要环节,它既是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又是再生产新的需求起点。低碳消费通过现实需求引导着低碳生产的方向,同时又通过消费市场上消费需求的有效实现,进一步推动低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在低碳消费方面的诸多举措,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有着重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低碳消费的经验

(一)政府引导

一是完善法规。日本在树立低碳消费理念方面首先从完善法规入手。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绿色采购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法》《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法实施令》等与低碳消费有关的法律、法规;日本还通过各项法规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

二是率先垂范。在完善法规的同时,政府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政府的公共设施率先使用新能源设备,建筑物率先安装太阳能设备,政府使用绿色能源车,在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和兴修水利等工程中也必须使用新能源。地方行政单位也必须在本地区优先使用无污染能源,通过利用新能源努力建设无污染、无噪音和无热岛现象的街道。2005年6月日本政府了详细具体的政府机关节能对策。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主要内容有:“夏季商务”和“温暖商务”活动。且规定每月第一个星期一为无车日,不许使用公务车:对政府办公楼进行全面检查,探讨节能措施。政府内阁各省厅还开辟了节能网页,开展节能宣传和普及活动。另外,在政府部门从官员到职员所使用的信纸、信封、名片和手纸等,都是由“再生纸”制成的。为了宣传节能和环保,信封或名片的一角还印有“用再生纸制成”的字样。手纸的包装上也印有同样的字样。

(二)企业主导

一是制度创新。日本在对企业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监督管理方面也是卓有成效。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下,日本企业都将节能减碳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本节能中心半年公布一次节能产品排行榜,既是对日本企业的鼓励与警示,同时也为消费者低碳消费提供了指导。日本政府还通过改革税制,对日本环保企业给予财税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低碳生产,大力开发和使用低碳新产品。

二是技术创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购买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是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建立了“产官学”一体化相结合,实现技术开发、技术使用和技术普及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不仅大力推广使用现有先进技术,还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可以领导世界的技术领域,确保日本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日本企业成为节能战场上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发明了大量的低碳技术,而且向社会提供了一大批低碳产品,创造出非凡的节能成果。

(三)媒体宣传

日本国民的低碳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方面,日本媒体功不可没。日本主流媒体非常注重发挥自身的组织功能,经常主动发起低碳消费方面的议题、活动,以此提升自身的影响力。通过宣传培育出广大读者和观众的低碳消费理念,读者和观众牢固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后;反过来更加欢迎这方面的内容,因读者和观众喜欢这方面的内容,媒体又会增加这一方面的报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由于日本人喜欢节约,各媒体经常举办一些以节约为主题的节目,这些节目不是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寓教于乐,例如“看明星如何用1万日元过1个月”“抠门比赛”等。这样的节目人气非常高,带动很多日本人发明新的节能方法。另外穿二手衣、用二手货在日本非常普遍,跳蚤市场非常发达。

(四)公众参与

在政府的号召下,低碳消费已变成全社会的行动。据《读卖新闻》的最新民意调查表明,71%的日本人认为低碳消费要从我做起。在日本媒体中,经常出现家庭节能运动的“能人”,他们在社会中树立了榜样作用,有效强化了低碳消费意识。同时,近年来日本民间自发性的节能活动十分活跃,而且成果斐然。比如东京都的民间组织自发成立了“节能自愿者联络会”,这个组织和东京都政府共同实施“定点熄灯行动”,其内容是在同一时间内关闭城市主要建筑物的灯饰,以节约能耗。这项活动得到了东京市民的欢迎和支持,并坚持在每年5~6月的某个时间,将著名的东京塔、彩虹桥、新宿摩天大楼上的灯饰熄灭。这项活动意外地吸引了大批民众观看熄灯的景象。目前,东京都的“定点熄灯行动”已传遍世界。从而使同时熄灭建筑物灯饰活动成为了世界性的共同节能行动。在日本,节能意识已经成为一种国民的自觉意识,一种民族传统。有民意测验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日本人将节约能源看作个人的责任。从政府官员,到大小企业和普通百姓,都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真正做到了将“低碳消费”根植于心。

二、中国低碳消费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低碳消费尽管在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取得长足发展,完全取代原有的消费模式, 为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贡献其应有的力量, 使中国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却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是低碳消费观念淡薄。中国很多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不强, 对低碳绿色消费知识也知之甚少。大多数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等健康消费方式认识不够, 认为环保是政府该去负责的事, 自己只要花钱了就应该满足自我的消费需求, 追求的是个人享受与满足, 造成过分消耗资源与严重污染环境的消费大行其道。

二是低碳产品昂贵。不少低碳产品因为成本和技术含量较高, 售价相比普通产品要贵, 如低耗能的电子产品,价格往往比高耗能的要贵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这个时候消费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取舍。目前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们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还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来支撑低碳消费这种高层次的、高质量的消费。

三是低碳技术落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 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其中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六十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六十多种技术里有42 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技术障碍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门槛,因技术问题导致低碳产品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这给低碳消费造成较大影响。

四是政府规划缺位。我国多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国家又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促使私家车涌入都市,尾气排放剧增。另外,城市垃圾、废水废气的无序管理,给消费者形成类似破窗理论的影响,使消费者难于对自身的高碳消费行为自律。在建筑标准方面,政府缺少关于对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综合利用的设计要求,居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再有,城市绿化保洁工作不力,环境脏乱、灰尘多,必然会增加纸张洗涤用品及水的消耗。

五是企业低碳生产不力。目前, 大多数企业对低碳产品抱着谨慎和保留心态, 一方面是因为担心低碳产品的推广难度大而导致销售受到制约,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低碳产品本身存在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等不利因素。另外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不长, 企业就愈发注重短期利益, 再加上国家金融信贷资金往制造业的倾斜不够, 许多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较少。因此,更加不愿意为了一个前景不甚明朗的低碳消费市场而大举投入, 客观上阻碍了低碳消费的建设和推广。

三、启示

(一)加强政府引导

低碳消费观念能否深入人心,政府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政府应在践行低碳消费中起到表率作用,为低碳消费方式的推广做出积极努力,戒除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陋习。一方面,政府消费本身就可以为低碳消费的实现贡献非常重要的力量,政府在采购环节和在具体办公过程中应注重低碳消费;另一方面,政府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层次,制订和实施单位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改变不良的社会消费模式、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从消费者看得见的地方入手进行优化治理, 让每位消费者把低碳消费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同时,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对使用低碳消费用品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对高碳消费方式课以高税赋。

(二)强化企业责任

企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理应承担减排的重大社会责任。积极引导企业坚持减量化、重复循环使用,减少能源消耗和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企业实现循环生产。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尤其是碳化材料的消耗,积极研发可替代、可回收的新材料,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流程,生产低能耗的产品,并争取不让价格成为低碳消费的“障碍”,争做低碳经济的引领者。同时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生产者,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纽带。只有企业为社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才能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当然,实现企业生产性消费的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强化社会减排意识,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降低企业单位能源消耗,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借助媒体宣传

低碳消费的真正实现, 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统一的低碳价值观。社会媒体应积极发挥宣传教育的传播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传递低碳消费信息,普及低碳消费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节电节水活动,使消费的各个环节处处体现出低碳理念。通过常规化、系统化、大众化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 在全社会建立合理的低碳消费结构和多样的低碳消费渠道, 从而形成倡导以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为耻,以节约消费、健康消费、适度消费为荣的思想意识。

(四)扩大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低碳消费的社会基础。在低碳消费中公众应积极参到适度消费生活体系,减少高能耗、高原材料投入、高耗水的消费;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低碳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的行为习惯,购买低油耗、低排量的节能型环保型汽车,步行上班,使用自行车、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方式;随手关灯、减少电梯使用、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等。因此,应该在生活中逐渐养成一种习惯,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立足生态环境、倡导低碳消费,用低碳消费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实现公众的低碳消费,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

参考文献:

[1] 金雪梅.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及借鉴[J].科技与产业,2009(1):99—102.

[2] 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2).

[3]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04-21.

[4] 郭力方.低碳消费.低碳经济的根基[N].中国能源报,2009-09-14.

[5] 陈柳钦.低碳消费: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5-28.

[6] 匡跃辉.论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J].消费经济,2010(10):89—92.

上一篇: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下一篇: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谈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