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声美,感官美,形象美的小号手 克里斯·波蒂

时间:2022-08-13 08:34:51

乐声美,感官美,形象美的小号手 克里斯·波蒂

克里斯·波蒂又要来了!这将是他继2008年5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2011年9月领衔上海音乐厅主办的爵士音乐周之后的第三次造访沪上。尽管距离首度亮相已过去了五年时光,然而,在媒体的宣传口径上还是一如既往地把他被美国《人民》杂志评选为“全球五十大美男子”之一的头衔作为推介的号召力,殊不知掐指算来,这位当年的花样美男如今也已年过半百了。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时光荏苒,青春不再,但名人毕竟是名人,明星照旧是明星,又有谁能说已微霜染鬓、沧桑上脸的好莱坞头号“王老五”乔治·克鲁尼和绿茵场上仍能射出“圆月弯刀”的大卫·贝克汉姆今日的风采不似当年呢?他们与波蒂一样,仍是令各自拥趸痴恋的万人迷,真可谓笑看云卷云舒,吾自个性依旧。

要评价克里斯·波蒂在乐坛上的地位,不妨将他纳入作为对比的参照坐标上去考量。在坐标系的横轴上可以找到被誉为“当今最顶尖的小号大师”的温顿·马萨利斯(Wynton Marsalis)。马萨利斯与波蒂一个出生于1961年,一个是1962年,两者相差一岁,且一黑一白,有得一比。只是马萨利斯出道更早,他1981年二十岁时就录制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1983年又录制了古典小号三大协奏曲(老莫扎特、海顿和胡梅尔)集,并以“新爵士时代的到来”为标题成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而彼时的波蒂还在底层的社会活动场所厮混,尚未见得自己艺术事业的“曙光”。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波蒂的名声有了长足的提升,他已赶上了马萨利斯前进的步伐,在乐坛上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势头。进入新世纪以来,波蒂犹如那些“晚发”(指从小发育较迟)的小孩,其长势反而超过那些先前发育更早的同龄人。这自然得益于他签约的新东家——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对其的运筹打造,也实有赖于他自身“戏路”的不断开拓和进取。反观马萨利斯,虽然也时有新作问世,但反响已明显不及波蒂老弟矣。

再以坐标系的纵轴而论,在这个参照指标上波蒂会面对两位同样在今日乐坛声名显赫、风生水起的小号演奏家:来自俄罗斯的谢尔盖·纳卡里亚科夫与来自英伦的艾丽森·巴尔松。这对小号界的“金童玉女”不仅保持着对克里斯·波蒂年龄上的优势(都比他年轻十五六岁),而且不久之前都先后在申城举行过音乐会:纳卡里亚科夫是2012年的9月17日,而巴尔松更是近在刚刚过去的5月23日。因而在乐迷的心目中,很难保证不会因曲种、风格的不同就不把他们与波蒂作为自然形成的PK对象,而一论彼此的技艺高下。综上所述,身处参照坐标系中的克里斯·波蒂今次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体验与惊喜,这才是乐迷们的头等期盼。

克里斯·波蒂本名克里斯托弗·斯提芬·波蒂,仅从波蒂这个姓氏就可判断出他绝非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是在美国拥有巨大族群的意裔移民后代。波蒂1962年10月12日出生于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享有“玫瑰之城”美誉的波特兰市,他的母亲是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钢琴家,父亲的职业有些特殊:他在美国教意大利语,在意大利则教英语。因着这个原因,波蒂从小就被父亲带到他的祖籍意大利去住了几年,南欧人喜爱歌唱的氛围以及乐观豪爽的天性就此在小克里斯心头烙上了印迹。不过,他早期的音乐启蒙更多来自母亲。他起先随母学过钢琴,但嫌长时间坐在琴凳上太枯燥,于是从九岁起开始学吹小号。十二岁那年,他听到了爵士史上丰碑式的传奇人物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1926-1991)演奏的那首经典的《我有趣的瓦伦丁》(My Funny Valentine),它对少年克里斯的影响真如同《红楼梦》里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那样,“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冥冥之中就此种下了他将小号继续学下去的决心。为此,他开始刻苦地训练。

为了进一步掌握小号演奏的技巧,高中毕业后的波蒂没有选择进入正规的大学学习,而是选择了一所社区学院——胡德山社区学院,因为他打听到这所社区学院正是以传授爵士乐而闻名的。美国的社区学院有些类似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本来就是为那些不愿考大学而只求得到一技之长的年轻人提供专业技能的。正巧学院的爵士乐队负责人拉里·麦克维正在物色一个小号手,于是波蒂与他一拍即合,参加了乐队。凭借在学校里获得的演奏技能和演出实践,1983年二十一岁的波蒂因过人的表现而成为马克唐纳全美高中爵士乐队的成员,并随乐队实现了到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梦想。不过,不久后波蒂就不满足于此了,他中断了在胡德山的学习,退学后转到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因为那里有两位著名的爵士乐人士:音乐教育家大卫·贝克尔和小号教授比尔·亚当。除了跟随他们学习外,他还获得了两项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得以参加由著名爵士乐小号演奏家伍迪·肖(Woody Shaw,1944-1989)和萨克斯管演奏家乔治·科尔曼(George Coleman,1935- )在暑期举办的大师班。后来,波蒂1985年离开了印第安纳大学,没有完成学业,他决心去纽约独闯天下。

这真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细节:与人们想象的完全不同,像迈尔斯·戴维斯、温顿·马萨利斯这样的黑人小号演奏家都是正儿八经的纽约朱利亚音乐学校的高材生,而波蒂以及他后来的偶像切特·贝克尔(Chet Baker,1929-1988)这样的白人小号手倒都是名副其实的辍学者。然而,波蒂对此并不介意,因为他有年轻俊朗的本钱,有出众过人的才华。当时的他一门心思想凭借自己的实力先在大都市里站住脚,成为一位录音室演奏家。当然,在世界音乐人才汇聚的纽约,他并没有马上就崭露头角,而是在一些夜间的酒吧、俱乐部里“奋斗”了几年。转机于1990年到来了。他结识了著名的民歌摇滚歌手保罗·西蒙(Paul Simon,1941- )。西蒙因其演唱的《寂静之声》《斯卡波罗集市》和《忧愁河上的金桥》等名曲而蜚声乐坛,那一年他刚入选“摇滚名人堂”。西蒙邀请波蒂与他合作,一起举行巡演,并凭借自己在流行乐界的人脉,将波蒂介绍给其他的流行艺人。波蒂由此获得了与“灵歌天后”阿瑞塔·弗兰克琳(Aretha Franklin,1942- )、娜塔莉·科尔(Natalie Cole,1950- )、贝蒂·米德勒(Bette Midler,1945- )和琼尼·米切尔(Joni Mitchell,1943- )等流行歌坛大腕们合作的机会,并积攒起旺盛的人气。再加之1981年8月15日他与保罗·西蒙在纽约中央公园举行了一场影响巨大的音乐会,波蒂的声名更是扶摇直上。

波蒂与保罗·西蒙的合作持续了十年之久。在此期间除以上诸位流行歌手外,他在巡演中又结识了像萨克斯管演奏家迈克尔·布瑞克(Michael Brecker,1949-2007)这样的爵士乐高手。他说:“向这样的艺术家学习,学习他们是如何深入歌曲之中而又能客观地看待它们,将音乐完美地诠释给听众,还有他们是如何与整个演出团队合作、沟通的,这对于我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假如没有这些经历,我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我!”

1995年,厚积薄发的波蒂终于迎来了自己首张专辑的发行。他与“神韵”(Verve)唱片公司签了五年合约,成为它的专属艺员。三十三岁,对于心气甚高、渴求年少即出人头地的克里斯·波蒂而言是晚了些,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后发制人”呢?他首张专辑的标题是《第一个心愿》(First Wish),清晰地表达了他问鼎乐坛的决心。两年后,第二张专辑《午夜孤独》(Midnight Without You)又问世了。波蒂的个人专辑秉承了美国爵士乐手“歌乐合一”的表演传统,它并非是单纯的器乐独奏曲,而是不时邀请一些著名的爵士或流行歌手客串担任专辑里部分作品的演唱嘉宾。像《午夜孤独》以及其后的《缓慢地降落到世界》(Slowing Down The World)就邀请了布鲁斯歌手保罗·巴察南、前英国摇滚组合“警察乐队”的主唱斯汀(Sting,1951- )以及摇滚歌星霍纳桑·布鲁克。

如果说在波蒂还未成名时他的乐坛“伯乐”是保罗·西蒙的话,那么在他成名之后,给予他事业以更长足的推动力与持久力、乃至对他的人生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斯汀了。波蒂与斯汀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两人为期两年之久的大规模巡演直接催生出了斯汀两张最有价值专辑《使人难忘的崭新一天》和《这次的一切》的问世。波蒂坦承他与斯汀的友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艺术生涯的轨迹。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时期波蒂已开始了由一名单纯的小号演奏家向创作型艺术家的转变。1996年他为影片《接球手》(Caught)谱写了电影配乐,并自己担任演奏录制了电影的原声碟。

2001年,克里斯·波蒂跳槽到更主流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即后来的SONY),由此彻底开始了他全速提升的势头。签约当年,他就推出了哥伦比亚时期的首张专辑《夜间会话》(Night Session),次年又发行了《十二月》(December)。在这张专辑里,波蒂并没有邀请其他的演唱嘉宾,而是自己演唱了其中的两首歌曲,这也是迄今为止这位“天堂小号手”在唱片中的唯一一次“献声”。在哥伦比亚,有了更为出色的策划团队和更具眼光的制作实力,波蒂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他几乎每年都有新专辑问世,且在每张专辑里都表现出新的音乐构思与表现手法。如《前次深吻》(A Thousand Kisses Deep,2003年)显示了他作为爵士乐手与流行乐手的双重才华;《当我坠入爱河》(Fall In Love,2004年)从主打曲的标题即已昭示出这张唱片“回归传统”的迹象;而《再爱一次:二重奏》(To Love Again:The Duets,2005年)则具有了更为强烈的象征性意义,这张由他与豪华的爵士大乐队——伦敦会话管弦乐团(London Session Orchestra)合作完成的专辑是其后一系列他与大型乐队合作的肇始之作。2005年年底,波蒂在洛杉矶的威尔谢尔剧院发起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也由管弦乐团伴奏,同时又遍邀他之前几张专辑里的诸位歌星共襄盛举。这场音乐会于2006年春经由公共电视网(PBS)予以转播,并被录制成CD和DVD同时面世,标题就叫做《克里斯·波蒂:与管弦乐团和特别来宾的现场音乐会》(Chris Botti:Live With Orchestra And Special Guests)。

演奏形式的改变往往意味着演奏风格的转变,也意味着波蒂个人艺术个性的转折,他已从早年那种桀骜不驯、天马行空式的孤傲张扬变成了更有成就感而享受音乐的成熟稳健,演奏风格也由早年他极为推崇的冷爵士、硬波普爵士转向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蔚为盛行的大乐队式的摇摆爵士(Swing)和流畅爵士(Smooth Jazz)。总而言之,进入新纪元后,克里斯·波蒂在向着“跨界”和“传统”回归。从上小学一年级回美国后,波蒂再很少有机会去意大利,然而,他与故乡却保持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天然情愫。这种感情集中地体现在他2007年推出的专辑《意大利》(Italia)中。专辑的主打曲《意大利》出自波蒂本人以及身兼作曲家、钢琴家与制作人于一体的大卫·福斯特(David Foster,1949- )之手,是唱片的点题之作。波蒂专门邀请了享誉世界的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列·波切利作为歌唱嘉宾,使这首作品更显得名副其实。波切利高亢而又磁性的嗓音与波蒂温润亮泽的小号相得益彰,在管弦乐队与吉他的抒情烘托下,渲染出一种温馨甜美的诗意和脉脉温情。而专辑里的另一首乐曲《威尼斯》则由波蒂的小号与汤姆·斯科特的萨克斯管来了一次管乐二重奏,曲风舒缓浪漫,旋律优雅感人。至于专辑里的舒伯特《圣母颂》和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眠》的改编曲,则更是将听众带入一种恍如隔世的古典意境之中。

继《意大利》之后的专辑《克里斯·波蒂在波士顿》(Chris Botti In Boston,2009年)由于波蒂与著名的波士顿通俗乐团、大提琴家马友友以及由斯汀领衔的流行艺人的豪华阵容而成为一道跨界音乐的饕餮盛宴。专辑里除仍将《圣母颂》作为起首的乐曲外,亨德尔的《哈利路亚大合唱》、马友友主奏的《天堂电影院》主题曲、斯汀的《假如我曾失去过对你的忠诚》(If I Ever Lose My Faith In You)以及波蒂最后独奏的由莎拉·布莱曼与波切利唱红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告别时刻》(Time To Say Goodbye)更是成为专辑里的点睛之曲。

波蒂最新发行的专辑是2012年的《印象》(Impressions)。这张专辑延续并发展了前两张的演绎思路,一如既往地将音乐朝着古典与摇滚两个相反的走向并将它们推向极致。2012年是“国际肖邦年”,因而波蒂将他自己改编的肖邦《C小调第二十前奏曲》作为专辑的第一曲,并把他这种改编古典作品的方式形容为“玩转时光,挪移穿越”。专辑里由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恐怖海峡”主唱马克·诺弗勒(Mark Knopfler,1949- )演唱的《多么美好的世界》(What A Wonderful World)成为另一大亮点,因为此前这位大名鼎鼎的摇滚歌星绝少肯“屈尊”演唱别人所写的歌曲,波蒂把诺弗勒的这首难得的歌曲放在了专辑的压轴 。

在2013年7月21日举行的MISA夏季音乐节之波蒂与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上,这位乐声美、感官美、形象美的“三美”传奇小号演奏家将首次与中国的一流交响乐团携手,共同为沪上乐迷献演他后三张专辑里的代表作,当然,也决不会落下那首启蒙他走上小号演奏之路的《我有趣的瓦伦丁》。相信届时,燥人的炎暑将因为波蒂的小号而消散,恼人的烦闷也将因为波蒂优美的旋律和出色的技艺而变得心情舒朗。让我们期待着天堂小号手的“三进宫”!

上一篇:46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下一篇:危重症患者肠内外营养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