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落”的乐声与歌舞

时间:2022-10-06 06:05:11

采风集锦

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基诺山(旧称“攸乐山”)上的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识别的民族。相传其祖先是古代孔明南征部队中被“丢落”的一支人马,曾在史籍中转音记为“攸乐”。这个民族有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独立语言,使用汉文,笃信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他们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漫长的刀耕火种生活中,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酷爱唱歌、跳舞的基诺族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包括各种形式、内容和用途的民歌、器乐和舞蹈音乐。由于没有文字传统,民歌在传承本民族历史、记载文明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基诺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主体。节奏自由的山歌是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基诺民歌。它的音乐兼有抒情性和叙事性,内容较广泛,包括深情动人的“巴格勒”(情歌)、曲调与“巴格勒”相似但却用于演唱历史故事的叙事歌,以及歌词相对固定的“撒乍舀考”(交际礼仪歌)和生活经验歌“普珍资”等。

猎歌与基诺族传统的狩猎习俗相关,是基诺族最有特色的一类歌曲,包括狩猎归途中唱的“走路调”,回到家中邀请邻居共享野味的“回家调”,以及祭奠野兽灵魂时唱的“煮头调”等。演唱这类歌曲时,还要同时敲击七支由长短不等的毛竹削制而成的乐器――竹筒。清脆的敲击声有高有低、有急有缓,简单的旋律和固定节奏型与纯朴粗犷的歌声一起令气氛热烈、沸腾,并传递着基诺人的喜悦和欢乐。1980年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根据猎歌改编的《猎获小调》因其浓郁的民族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信万物有灵的基诺人认为鬼神无时无处不在,所以每逢年节或是婚丧嫁娶、生产生活中,都有一些由巫师主持的祭祀仪式,如祭山神、树神、播种仪式、出殡、问卦、看病等。由于职能分工的不同,基诺族的巫师又分为主管寨内祭祀的“白劳坡”和主管寨外祭祀的“玛佩”,他们各自用于仪式中的歌曲则分别叫做“白劳坡调”和“玛佩调”。此外,基诺民歌中存在大量与民间风俗活动息息相关的歌曲,基诺语称之为“沙高凯”(礼俗歌)。比如有新年时相互庆贺所唱的“过年歌”,新房奠基或落成时唱的“贺新房歌”,祭祖、尝新米、打铁节等节日期间演唱的“节日歌”,婚礼中说媒、订婚、送嫁、迎亲等环节所唱的“婚嫁歌”,以及专门用于丧葬仪式的“哭歌”等等。还有一些音调活泼、节奏鲜明的儿童游戏歌和温柔、朴素的催眠歌等,也颇有特色。

基诺族的乐器多用来伴奏歌唱和舞蹈,除前面提到的竹筒外,民间常见的还有青年男女用来吹奏山歌的“别拖拉”,形似小三弦且常伴奏歌唱的“迪它”,既是祭器也是乐器的“塞吐”(大鼓),以及较为普及的二孔直箫、洞箫、口弦、木叶等等。大鼓“塞吐”是基诺族最神圣的乐器,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远古时期,大地被洪水淹没,创世女神把玛黑、玛妞两兄妹放入大鼓中,使二人躲过了灾难并繁衍了基诺族。因此,今天的基诺人便把大鼓视为神灵的化身,认为它能保佑族人兴旺、发达。每个基诺村寨一般有公鼓和母鼓两面,平时有专人保管,任何人不能触摸、敲打,只有在年节跳大鼓舞或者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奏响。

由大鼓伴奏的“厄扯咽”是基诺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常在每年农历二月的打铁节和祭鼓神等活动中表演。跳时把大鼓放到架上,两个成年男子边舞边击鼓,另有几人击锣和钹配合,其他群众则围成圆圈或在鼓的两侧边歌边舞。舞蹈朴实、稳重、刚劲,动作较为简单;演唱有领有和,也有由两列问答对歌的形式,所唱内容多是反映基诺族血缘婚习俗的长篇叙事歌“巴什”。另外,我国南方的黎、壮、佤等民族以及东南亚各国广泛存在的竹竿舞也在基诺地区广为流传。

上一篇:深交新年推出歌剧经典盛会等 下一篇:吕嘉牵手中国爱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