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生成”的探究

时间:2022-08-13 05:30:40

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生成”的探究

一、 问题生成的意义

所谓“问题生成”,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师生发现的有效的教学问题生成教学。具体说来,即是教师能根据课前课后产生的问题,及时、灵活、创新地选择、调整、优化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角度等,从而动态生成丰富、有效、富有个性和艺术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是指师生把学习过程引向深入,在学生完成自我知识建构的同时,进一步产生新的求知思考,从而生成出新的、有效的“问题”。“生成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生成问题更利于迫使学生积极思维,使其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二、 问题生成的时机

1. 预习时生成问题。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预习。要求初步自学课文,做到一读一查一提问。一读就是读课文;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学生一开始并不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多只在课文的字词表面提出问题。教师要慢慢指导他们联系课文的题目,课后练习思考,深入到篇章中,把课文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当学生提的问题有所进展时,教师要拓宽他们的思路,要求学生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对有质量的问题加以鼓励、表扬,或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会大大加强。他们逐步明确怎样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几乎每篇课文学生都会提出几个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如,学习《春联》一课,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为什么说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问题不停留在字词句的表面,文章主题,谋篇布局等都有所涉及。学生独立阅读,把问号装进脑子里是思维积极的表现,大大有助于阅读的深入。

2. 研习时生成问题。问题的提出不仅是课前的事,更多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教师要有教学生成的意识,善于处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真诚地与学生展开观点的交流,努力地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当然也可故意设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在理解课文的关键处,或容易发生差错的地方,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学生在学习《船长》的最后,让学生提问,学生提出问题: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哈尔威船长为什么选择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可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还可对课文的用词提出问题。

3. 总结时生成问题。一节课总结时,教师要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会提出很多问题。学习不是一次完成,有些课文,学生提出许多问题,无须全部解答,要根据教学目的决定取舍详略。有的问题当堂不一定解答,如果有探讨的价值,就可以带着问题下课,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探讨;使他们有更饱满的热情探求新知。比如教学《夕阳真美》,教师总结课文后,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学生能提出如此高质量的问题,说明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入探究的兴趣。接着,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交流,学生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更深的了解。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促使学生生成问题,研习解决问题、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如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三、 问题生成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问题,有所发现,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如何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成问题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1. 因势利导,具有灵活性。对学生提问中出现的不确切的内容或思维方法上的不足,及时予以提示。教师还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研习的主要问题。如果有的问题似乎不在本次教学考虑的范围内,学生提出了,且很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灵活地调整计划,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2. 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每一个练习做完,每一个活动做完,老师都要问一下:“有问题吗?”如果有人提问,教师通常自己不要回答,而是问:“有人能回答吗?”回答问题时也不是简单解释,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爱护学生闪发出的创造性的火花,给学生表扬,切不可对问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

3. 关注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不用命令式、强制式口吻,多用协商式、邀请式、参与式。

4. 关注提问的差异性。生成问题的质量和学生的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引导优等生,照顾中等生,鼓励后进生提出各自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思考的快乐,让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相互促进的舞台。

5.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全班交流时,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以确定具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要求学生建立“问题档案袋”,将自己提出的问题,特别是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以备以后研究时用。帮助学生在课外开展独立的或小组合作,继续探索,主动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无法较好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甚至一直在一些琐碎的、研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上纠缠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加强提问的指导,但千万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

6. 建立并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教师要重视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和个性化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问题生成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1. 以学生为中心,兴趣为主线。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研习问题。营造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提问,吸引更多的学生都参加到思维活动中,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提出问题。

2. 满足“吃不饱”的学生。针对学生吃不饱的要求,多鼓励他们积极探求,不仅是课文本身,也可以拓展到课外。学生情绪高涨,内心喜悦,往往课堂上会出现“神来之笔”。如,学完《桂花雨》一课,有学生问后来母亲看到家乡的桂花了吗?学完《我和祖父的园子》,有学生提出:“是什么原因驱使作者几乎每天都要缠着祖父带她到园子里去?作者为什么会对当年的园中生活这么眷恋和向往?”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引领学有余力的学生主动地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五、 生成的问题要做到哪些

1. 新颖别致,具有趣味。好的问题可使全班顿时活跃,学生争相发言,各种智慧的火花会在短时间内迸发,不断涌现创造性的思维,甚至延续到课后。兴趣浓的学生还会自找参考书,师生切磋,教学相长。

2. 目标要明确。引导学生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使问题的内容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3. 课内延伸到课外。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夕阳真美》学生就提出:还有哪里的夕阳真美?哪些地方的朝阳美丽?

(作者单位:扬州市沙口小学)

上一篇:爱上习作很简单 下一篇:护士执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