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缺什么

时间:2022-08-13 03:15:14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以我的年龄,没机会看到前半程,只看到了后半程。就说说最近的这三十年吧。

小时候,中国还是匮乏社会。打从记事起,吃肉的欲望便总是十分强烈。现在的孩子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既不健康,又不环保。但在我们那个年代,吃肉是真正的奢侈享受。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足够的肉吃,是身份和特权的标志,就像现在的宝马、奔驰一样。

肉不够吃,其他东西也相差不远。买米买面要用粮本粮票,粮食按人头定量供应,只有城里人才有,这叫做吃皇粮,当年是被人羡慕的待遇。

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买辆自行车也得凭票。票是什么?票就是购买力。有了票,你手里的钱才有购买力,否则有钱也不好使。那时候有倒卖粮票的行当,非法的。我家里吃不完的粮票,都拿去换了钱或铁锅之类的东西。

后来,粮食、肉、布、自行车这些东西都不缺了,票证从此就淡出了中国人的生活。不过,短缺并没有淡出,我们马上就发现,虽然吃的东西有了,但穿的用的住的,还是通通不够。不够怎么办?凑合着给大家分吧。

这个凑合,是大有学问的。比如分房子,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级别、不同的人际关系,甚至运气,都对你能不能分到房子、以及分到什么样的房子有着巨大而微妙的影响。围绕分房子,当年有个词叫不正之风,跟现在说的腐败是一个意思。

大城市更邪乎。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职工住房问题差不多是市长案头的头等大事。我记得有篇报道说,上海许多新婚男女跟父母住在一间屋里(你没看错,不是一套房,而是一间屋),行房时憋着不敢出声,结果憋出了那方面的毛病,一时求医者甚众。

大概二十年前,北京、上海几代同堂住10平方米左右房子的比比皆是。小两口排队等着分房,或是单位不好根本没得分,怎么办?只能跟父母挤一个屋里。

彩电刚在中国出现时,也是新鲜事物。那时最时髦的是日本彩电,除非你跟商场经理有特殊关系,或能找有关领导批个条子,否则休想付钱买走日本彩电。

还有后来的大哥大(就是最古董的手机)。那玩意儿刚出来的时候好几万元一个,还买不着,得领导批条子才行。走在路上手里拎个大哥大,威风得像开着法拉利。据说当年的江湖骗子,一般都在手里拎个大哥大,好给人留下他是“重要人物”的印象。

说这些陈年旧事,为的是探讨一个道理。为什么这些过去奇缺的东西,现在不缺了?为什么有些东西以前奇缺,现在还奇缺?

我的答案出奇的简单。自打粮食市场放开,粮食就不缺了;副食品市场放开,肉蛋奶就不用凭票买了;通信市场引入了一些竞争后,手机很快就普及了;1998年推出房改,十年工夫,憋出毛病的小夫妻好像再没听说过。

可是,过去的缺医少药,到了今天还是差不多;过去孩子上学要托人走后门,现在不仅要托人还得花一大笔钱;过去找政府部门办事是门难进、脸难看,现在好像也没多大进步。

为什么?看看招牌就知道了。医院还是“人民医院”,学校还是“第几中学”“第几小学”,那怎么能不短缺?靠种粮吃的年代,大家是要饿肚子的;靠人民商场搞流通的年代,买东西是要批条子走后门的。

这就引出了我的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那么健忘?短短几年,大家就把这些短缺故事忘到脑后了,虽然实际上超过30岁的人都有过同样的经历。现在又流行政府分配了,比如住房,现在政府要盖经适房、廉租房分给大家住,当然得排队;比如教育,还是按户口本进官办学校,当然,后门也有的走;再比如医疗,高级官员之外的其他人还是得去官办医院排队忍受昂贵劣质的服务。

人类如此健忘,看来每隔若干年来一次忆苦思甜还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很容易吃二遍苦受二茬罪。顺便提一句,这句话里也有三十年前的常用语。还记得吗?

冀志罡从2000年开始致力于经济学理论学习和财经问题研究;除经济学之外,喜欢法律、政治及历史;信奉自由市场,向往纯粹知识分子的生活

上一篇:低碳经济,开辟企业新活路 下一篇:我的出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