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让语文在活动中美丽

时间:2022-08-13 02:45:13

课本剧,让语文在活动中美丽

摘 要:课本剧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鲜元素,恰当运用,如妙笔生花,让语文在活动中更加美丽。

关键词:课本剧;文本;剧本

生活即语文,语文览世界。语文的学科性质就决定了语文课内涵与外延的丰富性和无限性。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高效起来?众多语文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让原本就生机蓬发的语文课堂更加绚丽多彩、夺人耳目。在此,我将多年苦心研究的“课本剧”献上,相信它能为你的语文课堂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谓课本剧就是把课本中叙事性色彩较强的文章改编为戏剧,以戏剧语言来表达和演绎文章主题的教学形式。它融合了音乐、美术、书法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价值。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课本剧,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高效起来,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其实,关于课本剧这个话题,想说想写的似乎很多。本文将着重写写课本剧的构建及其功用。

一、掌握课本剧基本特征并深度解读文本是基础

课本剧是话剧的一种,具有话剧的基本特征:戏剧的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剧中的矛盾尖锐突出;人物语言鲜明突出。当然,课本剧也有“个性”:故事情节简单,人物角色较少,道具、音响、灯光、布景等都不复杂等等。学生只有在了解并掌握了课本剧的基本特征后,才能写出出彩的剧本,也才能更好地指导戏剧的编排。但是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皆可改编为课本剧。课本剧的定义就决定了只能选择叙事色彩较强的文章。纵观初中语文教材:从“嬉笑中透怒骂,滑稽里显哀伤”的《皇帝的新装》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故乡》;从“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选段《香菱学诗》到“义胆忠肝聚梁山,替天行道终成恨”的《水浒传》选段《智取生辰纲》;从“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的《屈原》到“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奥楚蔑洛夫(《变色龙》)……这些精选篇目大多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也就为课本剧的编排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土壤。

优秀的课本剧必须具有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而要达到“生动活泼”并非易事。光靠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引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读,还远远不够。还应要求学生读通、读熟、读懂文本,在熟背景、知主题、晓情节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涵泳与披文入情的体验。然后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力量,采用“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度解读文本。特别是细节描写,诸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描写等等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在学生熟悉了故事情节之后,马上展现五个最能体现菲利普夫妇的细节描写让学生自主品语言揣心理评形象,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加深对课文主人公的理解。就连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细微变化也不放过。这样无疑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为以后剧本的编排、人物形象的定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奠定在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课本剧的编排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利用和开发价值,从而让学生在编排的过程中达到对文本的深度体验和感悟。

课本剧是对文本资源的二度开发和利用,属于再创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学生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品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二、编写剧本,创新想象是关键

课本剧的编写无外乎两种主要的形式。(1)对原文的改编;(2)创造性的创作。课本中的现代文有许多就是“活生生”的剧本。它既有人物形象也有故事情节,就只需将舞台说明和场景稍加改编即可。如,《变色龙》《智取生辰纲》……有的作品尽管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那就需进行创造性创作了。如《我的叔叔于勒》,若于勒衣锦还乡,那菲利普夫妇又是如何的动作、神态、语言呢?温庭筠的28字小令《望江南》改成哑剧,女主人公又该是何种情态方好呢?

其实,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编写,要想打造出彩的剧本都要求学生对文本有深力度全方位的理解和感悟,而别出心裁的创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两大法宝。课本剧是融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本剧的编写其实是加深文本理解的过程,把语文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过程,也是在学习中借鉴和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过程。引导学生改写剧本需把握好主题;对人物定位准确;对材料安排大胆合理。特别是人物对话,在创作时可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创编,语言表达要尽量生动幽默,以便凸显人物个性,彰显主题。剩下的就是放手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插上想象和创新的翅膀,围绕着主题翱翔,切不能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为了引起同学的注意,他们往往会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动、增减;会插入对课文的独到见解;会有新的表现形式其实,这正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好时机。他们对课文的独到见解、对表现课文内容的形式的设计……这往往是你始料未及而又不得不拍手较好的。其实,这就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小小的创新碰撞出来的火花。

三、排戏其实就是和“美”对话

戏剧具有强烈的愉悦性、观赏性及形象性,它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所以课本剧实际上是一种立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它生动、形象、有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剧的排演环节,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阶段。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大手一挥“排练课本剧”,全班立即云集响应。不分性别、不分成绩,也不管饰演角色的正反面、主配角。为了演好角色,他们主动熟悉剧本、揣摩台词、研究肢体语言,反复练习,直至满意。那力求完美的态度叹为观止。其实,反复排练的过程就是“我”与文中人心灵沟通的过程,“我”与文中的“我”对话的过程。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命运、行为和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又调动了以往的审美积累,进行着艺术的再创造。最为重要的是,排演的过程又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次考验。人物情感的把握,表情、肢体语言的运用,甚至人物的着装,道具的制作,场景的布置,这些都需要学生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用“美”的心灵去体会,用“美”的双手去创造。

四、品戏――回归理性思索

课本剧的编排演的全过程虽谈不上一路走来披荆斩棘,但也包含心血。正确的评戏,既是对学生辛勤劳作的肯定,也为前行指明了方向。点评的方式多样,自评、生评、师评、组内点评等;点评的重点应放在人物的表现上:语言、动作、神态等;点评应以肯定为主,中肯地指出不足。

实践证明,通过品戏,我发现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不断地趋向细致、丰富和全面,从而深化了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同时也校正了学生感知的印象,使之更接近作品的内在意韵,更好地理解了作家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向了审美的理性思索。参加课本剧表演的学生,当他们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得到了提高,自我效能感逐步提升,就会以更大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激发更多的潜能。

但是我们要牢记表演课本剧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高效地理解文本,是为了学生诸多能力的发展。又因为课本剧的编排费时费力,所以不能滥用。让我们合情合理地使用课本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绚丽无比!

参考文献: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07.

(作者单位 四川省射洪县洋溪中学)

上一篇:论医院的科室成本核算和科室绩效核算 下一篇:《蜀相》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