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法 第11期

时间:2022-08-13 02:04:18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每位教师都在精心地研究与实践,也曾总结出不少的方法,如,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导读法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理论指导实践,觉得导读法更适合现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此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认识。

导读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启发,学生循导学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训练语言、培养思维,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那教师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引导的思路、学生读书的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思路融为一体呢?

一、引导预习是导读式教学的前提

预习,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一般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预习前,教师必须做必要的指导,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提出预习要求:搜集课文写作背景、本课作者资料;动手制作教具等。预习时,一般必须读三遍课文,并完成下列任务:一是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流利,扫清字词障碍;二是理清文章大意以及层次;三中要结合教师的要求和课后练习题,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清楚。预习时,必须在书上圈、批、注、画,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的习惯。

二、指导细读是导读式教学的基础

细读,也称精读,就是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一部分一部分地精细阅读,目的就是细化到字、词、句、段,咬文嚼字,切磋琢磨,在揣摩中低吟,在品味中赏析,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清段落层次,掌握文章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在这个阶段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首先,要把书读通、读流利,在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全文的基础上,透彻了解各部分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段与段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次,要咬文嚼字,切磋琢磨,在品味中赏析。在品析课文前,教师要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导读思考题,从全文到段,慢慢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不透彻的,教师要以恰当、巧妙的方式进行点拨,从而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中,仔细揣摩。

最后,要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理解词句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选择重点片段指导朗读。在指导时,对较难的句子或片段,教师可以先范读,然后让学生练读,体会语感,读出感情;对难度不大的句子或片段可以先请学生读,然后学生自评:认为自己读得怎样、为什么要这样读,再让同伴评,最后老师评,简明扼要地指出其优缺点。学生带着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再读。这样,通过情真意切的读,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包括朗读、默读、听读,重在理解上下工夫。教师的“导”体现在设疑、启发、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在体会“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快乐时,可以这样设疑:

师:祖父在做什么,“我”在做什么?“我”辛苦吗?

生: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师:“我”辛苦吗?读一读,从“我”的所作所见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作者不辛苦。我从“乱闹”“乱钩”“东一脚,西一脚”“不过”“其实”体会出“我”的童年的自由与幸福。

师:那“我”的童年是什么样的?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生: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师:那就大声地读,读出这种感觉吧!

因此,教师必须立足文本,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导读思考题,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语言,进而依托语言,揣摩出作者的情思,读出不同的感悟理解和发现。

三、指导议读是导读式教学的关键

学生在掌握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后,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进一步理清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仿写。这时,学生的意见可能会发生分歧。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做到有读、有议、有问、有答、有驳、有争。这时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裁判员”,更要做好“导航员”,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达到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阅读、表达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导读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训练,是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在实施导读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着力于导而不是讲,学生循导而读,导与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紧扣教材、学会读书的一个整体。

(责编 韦 雄)

上一篇:课堂活色 对话生香 下一篇:“品悟亲情”主题阅读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