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困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13 01:20:58

城市贫困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过20年的努力,到2000年,已解决农村2.3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返贫难题———已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由于政策导向、环境问题、资金技术以及自身认识水平问题,重新返贫,成为新的社会发展难题。

一、认识贫困与城市贫困

贫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所谓绝对贫困,一般是指缺乏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条件,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所谓相对贫困,是指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的差距,或指低收入者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可见,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反映一国低收入者的情况。贫困的衡量。从量上来讨论一国的贫困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贫困的标准,二是确定贫困的程度。对贫困标准的确定,目前国际上通常运用的方法有:

(一)家庭人均收入:

即以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确定一国的贫困线和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为贫困人口,这是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通常采用的方法。如1976年国际劳工组织划定的贫困线,在西欧相当于人均年收入500美元,在拉美为180美元,在非洲为115美元,在亚洲仅为100美元。不仅如此,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以消费为基础的贫困线也是不同的。如美国4口之家的贫困线,1976年为5815美元,1985年为10609美元,1995年为1.3万美元。

(二)家庭消费或人均消费:

这种办法计算快些,但是各个家庭人口规模不同,换算比较困难。与此有关,也有用人均消费作为测定标准。消费构成: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定律划分贫困和富裕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者为最富裕。这一标准的缺陷是,各国消费的价格构成差异很大。

二、城市贫困:繁华背后的问题

城市似乎是现代化、财富、新生活的代名词,然而在都市的高楼大厦下,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影里,就在我们身边,同样分布着一些处于贫困,甚至赤贫状态的人们。近年来,城市新贫困层的出现,导致了城市贫困人口增加较快。由于困难企业增多,停工、半停工企业的贫困职工成为当今城市最大的贫困群体。

(一)我国城镇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状态

第一、收入状况。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0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与10%的高收入户相比(人均收入为13311元),则相差5.7倍。第二、财产状况。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1999年6月底,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52000元,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户均金融资产1300元相比,提高38.5倍。但居民金融资产的分布呈不均匀状态。20%最低收入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户均4300元,仅为平均水平的1/12,与20%的高金融资产家庭相比(户均14.6万元,占全部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55.4%),相差34倍。第三、消费状况。2000年,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人均4798元)低51%,其中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1173元,恩格尔系数为50.6%,比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39.2%高出1个百分点,按恩格尔系数的一般分类,为勉强度日。

(二)我国城市企业保障现状

1、就业保障。劳动者一旦进入企业工作,就成了终身为企业所有,企业不能随意辞退职工,破产企业的职工则由收购者或政府重新安置工作。

2、退休保障。职工后的退休金、医疗费用乃至生活困难补助均由企业支付。

3、工伤保障。企业必须为在职职工提供疾病医疗保障,即劳保医疗。职工看病不花钱,由企业负担。

4、社会保障。企业不仅为职工支付工资,还要提供多种福利保障。从这些可以看出,企业保障展示的是对职工的全面保障,它们完全替代了社会成员需要的各种社会保障,从而是政府和社会责任的转嫁。在企业的全面保障下,企业的分配则更多的表现为平均分配,职工之间的收入差别不大,福利待遇更是平等,从而干好干坏一个样,滋长了劳动者的惰性,这是企业普遍存在的冗员充斥、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不高的最为深刻的原因。也是富余职工宁可下岗也不离开国有企业的主要原因。

三、寻找问题的根源

(一)城市贫困问题不能回避。

有人把城市人口贫困问题称为活火山。在社会经济的不均衡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在日渐扩大的贫富差距面前,解决贫困人口的吃饭穿衣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就更显得迫切。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任何时候都是社会的最大隐患。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贫困是老少过穷地区的代名词。其实,在城市繁荣的包裹下,贫困户也存在,有的比农村更甚。

(二)结构性失业困扰一些城市

招工难和就业难是并存的,300万外地打工族在北京找到了他们的位置,而北京的近2万失业人员、22.8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富余人员、却面临着找不到工作和找工作难的困境。这是什么原因,城市人把脏活、累活、苦活拱手让给外地人的同时,也把就业和挣钱的机会送给了他们。

(三)城市扶贫缺乏有效的机制和规范

善款能否救众,不能,人们常讲救急不救穷。目前的救济只能使少数人受益,而且如果社会救济还停留在年节慰问上,缺乏有效的社会扶贫、防贫机制,那么就不能真正解决城市贫困的问题。

四、对策

(一)建立脱贫的社保内生机制

社会保障内生机制就是应加大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构成的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二)城市扶贫工作作为一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工作,其法律法规的完善更应得到重视。

在完善扶贫法规基础上,还要增加社会收入的透明度以及建立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尤其社会保障、保险资金要规范、明确、透明,否则贫困人口只会有增无减。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增加贫困人员的技能培训,扩展贫困人员的就业渠道,增强其就业能力,是缓解城市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当今呼和浩特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的针对“四零五零”人员的专项就业政策有效缓解了其收入压力,为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注入一针强心剂。总之,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并没有随之减轻,相反,贫富差距加大,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反而愈演愈烈。党的十以来,我们国家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理念,我们势必在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影响下,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城市贫困的问题,真正实现现实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王艳华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上一篇:为经济管理中心财务管理研究 下一篇: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