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丰富写作题材

时间:2022-08-12 10:44:26

关注生活,丰富写作题材

摘 要: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发现新内容、新思路,把丰富的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作文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多姿多彩的生活,注意从生活中积累,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题材陈旧的问题,使“巧妇易为有米之炊”,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爱上作文。

关键词: 生活 写作题材 作文教学

一、引导学生关注多姿多彩的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生活多姿多彩,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欣赏生活,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活水”,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为作文提供写作材料。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最多的地方,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平台。学生很乐于参加各种活动,而多种多样的活动是平时生活的一种精致浓缩。在活动中,学生既可以了解相关知识,愉悦身心,又能抓住典型材料,深化作文主题。

应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目。元旦,开迎新联欢会;春节,全家燃放烟花爆竹;元宵,看节目猜灯谜;妇女节,帮妈妈奶奶外婆做家务;植树节,栽种小树苗;儿童节,写诗表心声;国庆节,歌颂祖国妈妈,等等。

应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活动前,先让学生了解有关节日的传说、习俗、人们的庆祝方式、活动的意义。活动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印象最深的人和节目。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多种感受,也就有话可写了。

学做家务活,唱歌舞蹈吹笛子,书法写作和朗诵,下棋绘画小制作……学生兴趣盎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能领悟文章主旨,丰富作文资源。

2.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社会,从大家庭里获取素材。

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体验到甜酸苦辣的人生百味,习得多种多样的劳动技能,了解生活中的一些规范。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比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周边环境,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道小学生应该做保护环境的典范;观看“神舟六号”升空场面,自己动手设计“神舟七号”并附上设计说明,等等。

3.引导学生体会家庭亲情,培养一颗善感的心灵。

家庭琐屑,平淡无奇;浓醇亲情,朴实无华,父母长辈的浓浓“舐犊之情”滋润着我们。我们要用热切、冷峻、思考的目光去打量,审视家庭、亲情,这样才能真切地“体验生活”、“体验真情”,充分利用家庭、亲情这一生活化作文的源头活水,激励自己不断成长,真正洞晓家庭这一“港湾”的真正含义。

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爱护着我们,生病时的关心是一种爱,犯错误时的严厉也是一种爱,自己成功或失败时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手势……都能够传达出他们对子女的爱。

4.带领学生投入自然怀抱,感受花草山水的滋润。

法国大文豪莫泊桑告诫我们:“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写过的特点。”我们不仅要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而且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探幽索微,捕捉特点,触类联想,发现规律,带领学生游览校园,走进公园,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给他们多种观察景物的方法。即兴观察也好,有意观察也罢,都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作文素材的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积极关注大自然,激起无穷乐趣,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只有多走进自然,多观察景物,才能写出生动精彩的符合景物特点的优美语句,就不会出现“拨开荷叶,我看见了白嫩嫩的藕躺在那里”的笑话。

二、提醒学生注重积累,“厚积而薄发”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

1.与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适当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

从模仿到创作,是学生作文的一条捷径。仿写句式:如学习了《桂林山水》时,可训练学生对排比句的仿写;仿写段落:如仿写先总后分的写法,仿写人、事、景、物的优秀片段;仿写篇章:如学了《白杨》,就指导学生学习它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了《海上日出》,就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变化的不同特点来写的方法。坚持一定量的仿写练习,并注意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到一定的语言文字及组织形式,掌握一些布局谋篇的作文方法,及时地通过练习得到内化巩固。那么学生怎么写和如何写得好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日记记录了学生形形的日常生活,抒发了学生真善美的感情,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眼中的大千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可见日记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等多种能力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日记最能体现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师要使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写日记的好习惯。

日记,是活动的回应,它取材于生活,语言儿童化,感情真实。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描绘那绚丽多姿的生活。

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把觉得有意思的记下来,让学生养成及时梳理材料的习惯,以便习作时“薄发”。

三、陪同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梅花香自苦寒来”

1.留心优秀习作。

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或日记时留意选出学生写得好的材料,经其本人同意后,并请其在班上读出来或在习作栏上张贴,学生感到无比喜悦,也很好地引导及开阔其他学生的思路。

2.利用宣传平台。

教师把学生的优秀作文送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广播,或者向校刊推荐发表,学校的橱窗也是一个很好的阵地。

3.组织参加竞赛。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赛前认真指导,赛后总结经验、教训,并向家长、同学介绍获奖的同学。

4.推荐作品发表。

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向各地报刊推荐发表,凡有学生在报刊上发表作文,必大力宣传,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看到自己的文字变为铅字,学生会感到很光荣。

这样做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同学的赞扬声中获得了力量,也给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其他同学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这样,大家就不会认为作文是难事,学生的作文热情空前高涨。

伴随新课改的推进,“有效教学”理念愈发令人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为他们将来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文,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此看来,作文原本属于“生活”,学生五彩缤纷、喜怒哀乐、真实自然的生活。我们改革作文教学,最起码应该让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习作课堂中,自由表达,在生活中学写作文,乐写作文,并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2]陈炯星著.作文创新教学中的几个意识.

[3]钟为永著.写作教学心理学.

[4]张定远编.作文教学论集.

[5]叶圣陶著.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上一篇:指导学生作文要从最简单做起 下一篇:歌词,让作文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