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风7天内,不急降血压

时间:2022-08-12 10:37:15

急性中风7天内,不急降血压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群最重要杀手,据统计,每16秒就有1个人发生脑卒中,每19秒有1人死于卒中!我国每年卒中的死亡人数,几乎相当于全部发达国家卒中人数之和,且有逐年增多趋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卒中又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其中缺血性约占80%。

卒中的病因很多,但高血压往往是其中的罪魁祸首,无论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常有反射性血压升高,约80%患者可在24小时内升到160/95 mmHg,甚至更高。马上降压,看起来十分有必要。

然而,对于卒中早期要不要降血压,迄今为止尚有争议,这是因为急性脑卒中的血压处理缺乏临床试验的足够证据。理论上,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能减少血管损伤、脑水肿及新鲜梗死区向出血转化,但降压过于积极,又可能导致梗死区的血流灌注不足,低灌注将造成神经损害加重,尤其是血流依赖性卒中者,如伴有颈动脉和/或脑动脉严重狭窄者,对血压的需求往往更为迫切,在卒中发生后7天内必须保持足够灌注,直到侧枝循环建立。

因此,在急性卒中发病7天内,不应常规降压治疗。

最近有美国学者认为,因卒中多发生在原有高血压的患者,由于多年高血压对血管壁的影响,卒中急性期迅速降压并不能逆转急性卒中的远期疗效,即往有高血压者应将血压维持在160~180/100~105 mmHg,无高血压者维持在160~180/90~100 mmHg,只有当血压不低于200/105 mmHg,才可以谨慎降压治疗。

我国2010年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若患者适合实施溶血栓治疗者,则溶栓前应将血压控制在小于185/110 mmHg。最近也有人提出应控制在小于180/100 mmHg为好,溶栓后24小时内血压维持在180/100 mmHg左右。

通常,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24小时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除非收缩压不低于180 mmHg或舒张压不低于100 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否则一般不予降压,而应先处理患者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或颅内压升高等情况,降压的合理目标是24小时内血压降低15%左右。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神经功能平稳,可于卒中后24小时开始用降压药。

我国台湾提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收缩压小于220 mmHg或舒张压小于120 mmHg,可以不用立即用药,收缩压大于220 mmHg或平均动脉压大于150 mmHg可谨慎降压治疗,一般情况下,脑卒中病情平稳1周才开始降压治疗,先从单药开始,逐渐降到目标血压。

我国高血压指南认为,急性脑出血患者,如果收缩压大于200 mmHg或平均动脉压大于150 mmHg,要考虑用持续性静脉滴注降压,并密切监测血压;若收缩压大于180 mmHg或平均动脉压大于130 mmHg,并有疑似颅内压升高的证据者,要考虑监测颅内压,用间断或持续的静脉给药降低血压;如没有疑似颅内压升高的证据,则可考虑用间断或持续静脉给药轻度降低血压,如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110 mmHg左右,或目标血压为160/90 mmHg,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但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提出,无论血压情况如何,急性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发生后第1周都不推荐降压治疗!最近有人研究发现,急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压水平呈“J”型关系,入院时收缩压在160~199 mmHg死亡率最低,收缩压小于160 mmHg和大于200 mmHg死亡率都升高!

因此,卒中急性期血压降不降众说纷纭,仍需继续探讨,至于将收缩压控制在160~199 mmHg是否合理,只能见仁见智了。

上一篇:心梗有前兆 急救关键6小时 下一篇:肝源性糖尿病早用胰岛素,禁用口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