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合作金融:自下向上发展自上向下服务

时间:2022-08-12 10:10:54

德国合作金融:自下向上发展自上向下服务

经验:自下而上逐级入股、自上而下提供服务

德国合作金融体系是自下而上逐级入股、自上而下提供服务的合作银行体系。其组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为数众多的信用合作社和合作银行,遍布城乡各地。第二个层次为地区中心合作银行。基层行是地区中心行的股东,也是地区中心行的客户。中心行为基层行保存存款准备金,吸收基层行的闲置资金,充当基层行与中央金库的中介办理基层行的转账结算业务。中心行还向基层行以及基层行区域范围内的客户提供贷款,办理更大区域甚至跨国的旅行支票、国际结算、信用证以及进出口信贷业务,向基层行提供证券业务服务和支持等。第三层即金字塔顶端的是德国中央合作银行。其职能包括办理全国合作银行系统的转账结算,地区合作银行和地方合作银行之间的资金调剂向地区和地方合作银行提供担保和咨询服务等。

德国基层合作银行的资本金全都来自于手工业者、小工厂主、雇员和自由职业者。合作银行系统从下而上逐级持股,下一层合作银行持有上一层合作银行的股份,地区中心合作银行的股本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基层合作银行。中央合作银行股份的80%以上来自于地区合作银行,德国政府和联邦州政府持有不足1%,其余为企业和其他实业部门所持有。中央合作银行、地区中心合作银行及基层合作银行都是依法注册的独立法人。

德国合作银行系统建立有自己的系统风险防范和保护体系。规定各家合作银行每年要治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存入特别专项基金――贷款担保基金,一旦成员行出现大的危机,自身无力解决时,由该基金全额补偿。

分析: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必不可少

德国是信用合作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其合作银行制度的完善性主要体现在:

组织结构集团化。德国的合作金融体系是由“三级经营”和“二级经营”体系组成的混合性金融体系,而西德意志合作银行、区域中心合作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各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都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同时,德国信用合作组织结构又为集团化,通过下一级向上一级持股,各机构组成合作银行集团。这种组织制度结构,既调动了各层次合作银行积极性,又发挥了整体功能。

组织形式股份化。在表决方式上,德国的合作金融机构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一人一票”制对入股较多的社员适当增加了票数。在分配方式上,也打破了股金不分红的做。

活动领域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务国际化的发展,德国合作银行也将其“触角”伸向他国,在国外广泛发展行或直接建立分支结构,建立国外业务网络,开拓国际金融市场。

经营方式商业化。德国的现代合作金融组织,在向社员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追逐利润,出现向营利性金融企业发展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日益强盛,盈利水平越来越高。

管理手段法制化。德国合作银行严格要求按照合作社法》而设立在业务经营上接受《信贷法》、《商业银行法》的制约。

借鉴:用法律的形式把产权关系固定下来

坚持为“三次”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我国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主力军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要立足社区,扎根农村,贴近农民,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市场定位。

明晰信用社的产权关系,对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坚持“政企分开”原则,以以便增强信用社自主经营的权力。

始终坚持市场经济的取向,着力培育农村信用社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地位增强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意识。

尽快出台与农信社配套的法律法规,使信用社在管理和经营上做到有法可依。(摘自2004年8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篇:荷兰合作银行:最安全的银行 下一篇:改革纽交所经纪人制度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