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安市为例看我国郊区城市化

时间:2022-08-12 08:46:50

以西安市为例看我国郊区城市化

摘要: 郊区城市化就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它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本文以西安为例,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西安在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

Abstract: Suburban urbanization is a centrifugal diffusion process of mig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jobs and services from central cities to the suburbs,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stag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aking X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suburban urbanization in Xi’an from the aspects of nature, social economy,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西安市;郊区城市化;动力机制;非农非城

Key words: Xi’an;suburban urbanization;dynamic mechanism;non-farm and non-urba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252-02

0引言

伴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西安市凭借其在旅游文化能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四普、五普人口数字显示人口出现郊区城市化并伴随着出现产业郊区化。当然在郊区化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西安郊区化研究对促进西-咸一体化及未来有可能构建的“西三角”都将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国内城市化研究现状

城市化的过程表现为集中和扩散两个方向,聚集过程导致集中型城市化,扩散过程导致扩散型城市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总有一种城市化形态占主导地位。在初期发展阶段只有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密度的提高,城区的不断扩大;中期阶段一般是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相结合发展;后期阶段市中心区城市人口减少、人口密度降低,城市的空间地域范围扩大。城市的空间地域范围扩大表现为城市化进程的城郊化。

改革开放以后30年间,我国步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并呈现出两个鲜明特征:第一,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迅猛,城市圈、城市带雏形初现。目前,中国东部沿海11个省和直辖市的土地面积虽然仅占全国的14.1%,但是却拥有大小城市300座,占全国城市总量的44.9%。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有竞争力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集中了全国35%的特大城市和21.1%的大城市;第二,大城市的作用日益凸显,郊区城市化现象出现。随着我国众多大城市的涌现和综合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得以迅速显现。与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作用不断增强相联系,郊区城市化现象开始出现,大量的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快速向郊区转移,各种城市功能大量转向郊区[1]。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在城市空间规模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相对缓慢甚至是负增长,而郊区人口快速增长,城乡结合部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

与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过程不同,我国的郊区城市化表现出动力机制、被动色彩浓、企事业单位外迁早于人口外迁、呈现摊大饼方式蔓延、郊区化过程中城市中心区衰落、城际之间缺乏快捷的交通运输通道[2]。我国在郊区城市化的初期就已经表现出这些问题,这将会使我国进一步城市化过程中付出更多成本,为尽量避免上述缺陷,就需要更多借鉴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3]。

2西安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2.1 西安城市概况西安,古称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西安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枢纽。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横跨亚欧大陆的铁路线从西安市区穿过。是陕西省的省会。据2007年西安市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达830.54万人。“四普”“五普”资料显示,1990年西安市的常住人口为617.95万人,2000年为741.14万人,人口总量持续增长[4]。全市人口从城市中心区向经济新区及周边地区迁移扩散的特征,体现了城市郊区化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西安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电气化铁路、民用航空设施和邮电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和拓展,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郊区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2.2 西安郊区城市化特征

2.2.1 西安郊区城市化的基础差西安郊区化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之上的郊区化。西安的城市底子薄、基础差,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西安城市化水平为26.2%,2001年为37.7%,至2006年,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达到54.6%、40.4%和35.7%,而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2001年达90%以上。

2.2.2 产业与人口发展的双向性从宏观上看,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仍然处于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国内特大郊区城市化现象表现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及扩散效应同时并存。中心区不但没有“空心化”,反而更加繁荣。由于西安城市发展处在集聚发展阶段中心区仍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依然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原有的中心区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污染较重的工业迁至郊区,而向心性很强的商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集聚中心区,加强了中心区的城市现代化功能。同时,大量资金投入旧城改造,且推行上地有偿使用制度,城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各项建设获得了生机。而由于产业的外迁,以及开发区等方而的建设,西安城郊地区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产业带。

2.3 西安郊区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2.3.1 郊区被动的城市化正常的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一种因为中心城区和整个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的主动的发展。在西安,郊区城市化却是一种为了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圈地运动”,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蔓延引发城郊土地利用矛盾;土地级差效益与盲目开发不和谐;破坏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

根据郊区城市化发展的实质来看,郊区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要优于城市中心区域,可见西安所谓的“郊区城市化”不是一种真正的郊区城市化,而是一种变态的,由于经济发展的一种盲目需要带来的不良后果。

2.3.2 制度改革不能与郊区城市化的发展配套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管理上仍然普遍保留了原村镇集体管理的模式,未能纳入城市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由于农村组织自身的局限性,使这些地带保持着村落生活方式,居民就业困难、或靠出租房屋与集体股分红为生,“似城而非城”,成了城市里的村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心村”。这种“欠帐”式空间扩展还扭曲了土地供应的市场机制,一方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政府竞相压低地价招商、开发商在郊区大量圈地、郊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利益分配机制向开发商倾斜,使城市收益外流、农民不能获得转变为市民的成本,不能成为有贡献的市场主体,而成为社会的负担,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产生以上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西安的制度改革未能跟上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农地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了征地之后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而西安政府财税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了地方政府盲目圈地,盲目的经营城市,致使城市无规律的扩张,城市郊区环境受到破坏,郊区城市化轨迹被严重歪曲。

3西安郊区城市化发展对策

3.1 加强宏观调控要积极发挥市政府在郊区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的、前瞻性、全局性的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引导房产开发合理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城市功能结构,构建城市体系。

3.1.1 搞好规划管理通过全局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并重的意识,因地制宜地搞好城市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保护、土地规划与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

3.1.2 发挥政策导向制定合理、科学的公共政策,引导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如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通过住房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合理控制中心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淡化城乡观念,引导中心区口和产业向郊区城镇疏散。

3.1.3 调整功能结构城市中心区第二产业功能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尤其是金融、贸易、房地产等高收益的职能指数上升,继续发挥中心区在城市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这就需要一方面调整城市中心区的产业结构,分散那些不适合在中心区发展的工业企业,缓解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优化CBD的结构,提高它的现代化功能,使之成为高级第三产业(金融、贸易和办公等)的集聚核心。

3.1.4 构建城市体系在政府部门的合理规划和引导下,将西安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郊区,形成近郊、中郊、远郊等层次的大城市郊区空间体系,使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合理分布,构建科学的城市体系。

3.1.5 改善基础设施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是郊区化的前提条件,而且是郊区化的催化剂、助推器。特别是城市道路的修建、扩建,公路联系的四通八达,是城市人口、工业郊区化的前提条件,它一方面使城市土地升值,促进沿线的开发和功能置换,一方面为城市居民和企业的外迁提供了基本条件[5]。

3.2 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的不确定,导致的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将会对郊区城市化过程产生巨大的阻力。同时在当前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紧张,并且对土地收益依赖过重,会造成城市郊区土地的粗放利用,造成城市结构的失调以及城市发展路径的变形,使西安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为了使西安郊区城市化更好的发展必须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农地产权制度和财税体制。因此有学者建议将一次性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制度改为年租制,保证地方政府的可持续性土地收益,以降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程度,提高城市用地效率,为主动的郊区城市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立波.中国郊区城市化主要约束因素分析[J].齐鲁学刊,2005,(6):154-157.

[2]吴国兵,刘均宇.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J].城市规划,2000,(2):32-34.

[3]商渝.我国郊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2,(2):32-34.

[4]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西安市地理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223.

[5]王嗣均.中国城市化区域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56-63.

上一篇:和谐社会中公共组织系统控制机制研究 下一篇:谈联想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