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2-08-12 07:04:13

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人们向大自然索取财富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创造性,但也暴露出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对山地开发利用不当,就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调,山地灾害频繁发生。这已成为许多国家山区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因为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植被构成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适应程度等因素。如森林和草地,一方面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又是可以永续利用的再生资源。因此,必须从生态经济的观点出发,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平衡结合起来作为整治开发山区的一项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恶劣、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综合素质难以提高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贫困山区群众,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山区经济发展出现了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局面。我认为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且至今尚未完全恢复。为此,结合我多年的基层工作实际,对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森林系统在生态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山区生态失调及其原因以及我国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综合治理谈点看法和建议抛砖引玉,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献计献策、寻求觅方、迅速治本,改变山区贫穷落后面貌。

一、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物质资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类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也不断加强。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对生态平衡可能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一般说来,人类改造自然,总是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出发的。但由于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一个改造自然的活动的后果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结果可能对人类有利,另一些结果则可能对人类有害。另一方面,改造自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平衡,这就所谓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人类对自然资源索取是无限的,但资源对人类的供应的能力却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了供需之间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只能无限服从有限,即所谓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二、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具有多种功能,在维护陆地生态平衡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调节气候。由于森林的存在,才能保持大气结构的平衡,森林可降风速,减少蒸发,避免风蚀,而且可以缩小温差,减缓风化侵蚀作用。据测定,林地的地面温度比地低10%-12%,森林地如同一部抽水机,每公顷森林每年要蒸腾1500万-2000万立米的水,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温度,调节气候。

第二,保持水土。森林的根系具有固定土壤的作用,树冠和草木以及枯枝落叶可减少降水对土壤的冲刷强度,因此,可以保持水土,避免水土流失。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水和肥料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森林能够保持水土,就能避免造成跑水、跑土、跑肥,森林的这一作用在山区更是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涵养水源。森林能够保水蓄水,根据观测,大雨下林地上,15%-40%的降水量被子树身、树中截流下来;5%-10%的降水量被树身、树叶截流下来;5%-10%的水被林间的枯枝落叶层吸收;其余50%-80%的水又渗入地下来补充地下水。因此,森林密的地方水源就充足。因此,有人把森林比喻为“天然水库”。

第四,防风固沙。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方,植树造林就能够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减低风和风速力。有森林的地方也能够保护农田不受沙害。不被黄沙淹没,使农田作物和牲畜不受损失。

森林的各种作用归结起来,都是使生态保持平衡。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农作物和环境之间的水分的循环,才能畅通;保持水土土壤和肥分不被冲走,养分的循环才能流畅,农作物的生长才有保证;防风固沙;植物和农田生态系统不受损害;农作物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源转换才能存在;农作物才能正常生长。

人类对森林在保护生态平衡上的巨大作用,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以后才逐步认识清楚的。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如贵州省清镇县,过去森林茂密,1958年“大炼钢铁”砍伐了大批树木,1960年以后,“向荒山要粮”又大量毁林开荒,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30%下降到4.7%。山上砍光,山下遭殃,结果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土壤沙化,气候反常,灾害增多,水源逐渐枯竭。过去山上清泉潺潺,农业生产水旱不愁。现在不少山泉已经干枯,许多保水田都变成了“望天田”。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状况对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影响很大。我国是一个森林少的国家。世界平均每人占有森林面积约16亩,我国却不到2亩,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而且目前毁坏森林的状况还十分严重。明白了森林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我们应该对森林重视起来,首先要制止毁坏森林,同时要大力植树造林,这样才能维护生态平衡,把山区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全面搞好。

三、我国山区生态失调及其原因

一个区域生态环境中的各界生态系统经历时期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的竞争之后,它们之间不断地适应和调节,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发展的生态环境。各类生态系统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之中,一旦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干扰或破坏,相对于平衡就被打破,生态环境就要发生变化。如前所述,森林是山区生态环境的主体系统,一旦森林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环境就失去平衡,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目前我国山区生态失调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能量转化率低

表土流失,土壤的自然肥力降低,直接影响粮食产量,据估测黑龙江每年因水流失减产的粮食在22.5-25亿千克左右,黄土高原长期以来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每亩一般只有百斤左右,最低者不足50千克,即是水土流失的直接结果。省北川县粮食生产量比丰年只有0.91,平年不过0.75,灾年少到0.64。

(二)气候逐渐恶化,灾害日趋严重

由于森林的大面积减少,林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大为减弱。因而使气候渐趋恶化,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如省森林覆盖面积由50年代初占总土地面积的25%下降到现在的13%,过去风调雨顺,现在竟有46个县年降雨量减少10%-20%,历史上罕见的春旱年年出现,1981年夏季特大暴雨使83个县受灾,损失之大,百年未有。

(三)堵塞江河湖泊,内河航运里程逐年缩短

由于森林破坏而引起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山区当地蒙受损失,而且危及到下游和平原地区。黄河下游之所以为患,直接起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以8-10厘米速度抬高,成为有名的地上悬河,严重威胁华北平原的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建设的安全。我国南方许多河流,也因为大量沙淤积而不断抬高。

(四)水库淤积严重,效益大减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干流上第一期控制工程,1960年9月建成,蓄水运用,到1962年3月已淤积15.34亿吨泥沙,虽一再改造,到1990年止已损失库容44.7亿立方米;青铜峡水库的库容6.06亿立方米,到1995年只剩下0.44亿立方米,不到原库容的7.5%;黄土高原的许多百万立米库容的水库,建成后不到4年就淤满,变成泥库。据水电部对我国北方22座大中型水库调查,每年淤积损失库容达10亿立方米。

(五)食物链网络结构受到破坏

森林的减少,一些鸟、兽失去了繁衍栖息的场所,这就会使食物链的相互制约规律受到破坏,随之,虫害相应猖獗。现在农作物和林木害虫种类之多,危害之大,前所未有,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则又引起空气和水源的污染。不但如此,使牲畜饮料也造成紧缺,牲畜养量相对减少,牲畜减少,有机肥乏,使土质退化,农产量也就降低。这是破坏了食物链能量转化的结果。

山穷必水尽,毁林定招灾。以上种种,都是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目前山区生态环境的演变式是:森林的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的加剧旱、涝泥石流等灾害严重河流堵塞、水库淤积土地资源贫瘠经济效益低。这样的恶化随森林覆盖率降低而在加剧。因此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已是当务之急。按此下去,不仅建设不了富裕的山区经济,而且会使生态系统越来越恶化,生产条件越来越严酷,生产前景越来越暗谈。

(六)我国山区生态失调原因

我国山区生态恶性循环的形成时间已久,目前的生产形式,生产措施又是建立在种种基础之上,已具有一定的惯性。要改变这变状况,必须从下面几个限制因素加以分析。

1、人口因素。人口过度增长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起点,现在的问题是:人口问题已经存在,还在继续增长,人口压力还要增大。因而要改变恶性循环,得在承认人口过剩这个现实上进行。

2、粮食和燃料因素。目前的山区经济,还没有摆脱自给、半自给的发展模式,粮食燃料基本就地解决。首先,为了解决粮问题,有的仍在毁林毁草开荒,走“广种薄收”的道路;又因为播种面积大,靠烧山解决肥源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一般施一亩地的野灰,需要破坏一分地的植被。其次,山区农民的燃料仍以农作物秸杆和砍伐树木为主,这种原始的能源结构是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之一,目前要以新的来源来予以取代,既需要有较多的投资来建水电、煤矿或办沼气,也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规划、建设、实施。这些都不是很快就能普及、实现的,是需要花较大的力气才能做到的。

3、社会经济因素。目前许多山区还处于贫困状态。生产技术落后,科技人才缺乏生产工具低劣。这种现实状况,很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失误,把眼睛只盯在粮食和木材上,长期只在狭小的空间作小农业的文章,只一两年的收入或眼前利益,就滥砍乱伐森林。因此,要扭转山区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局面,核心问题是要有办大农业的眼光,建立一个既能维护生态平衡,又能充分发挥山区资源生产潜力的高效能农业生态系统。

四、我国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

(一)我国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针

我国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针是:“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具体说,它包括下述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以林牧为主。以林牧为主是这一方针的主体。从山区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来说,山区的自然条件最适宜于生长和繁殖草木,这是山区自然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历史的验证。所以自古到今,有山就应该有林木,有草就应该有畜牧;从山区的生态平衡来说,山上有草木,才能保护水,才能使万物生长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林牧为主,植树造林,育草畜牧是日本发挥山区优势的有效措施。

2、农林牧结合。农林牧结合是这一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针固然要强调林牧为主的一面,但也不能忽视或丢掉农业的一面。因为它们之间有着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紧密联系,林牧的发展可以为农林的发展提供畜力、食品和肥料,而林业的发展也可以为牧业的发展提供场地和饲料,在农林牧之间必须协调发展,既不能“各奔前程”,更不能“顾此失彼”。

3、多种经营。多种经营是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结合的落脚点,也是整个方针的中心环节。也就是说不开展多种经营,就实现不了林牧为主和农林牧结合的要求。多种经营能广开门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各方面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它是相对于过去搞单一经营而言的。

4、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多种经营的渠道,也是整个方针贯彻的保证。我国山区经济既是一种综合型、区域性的经济,那就是要在这个地域内包括有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财贸、人口、民族、生态等方面的经济内容,要发展多种经营,就必须同时使这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调动了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与积极性,才能使我国的山区经济得到更大的社会效益。

5、重视方针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具体到发展我国山区经济的正确方针来说,它的主体就是林牧,它的全面就是农林牧副渔等各业,或山区农业、工业、商业、财贸、交通、人口、民族和生态等各方面。林牧必须以各业或各个方面又必须以林牧来带动,也就是说离开了林牧作为主体,各业或各个方面也就难以存在和发展。

以上论述的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是针对全国整体山区情况而提出的。致于不同山区还有不同的提法,但这些提法的共同点:一是山区建设要全面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二是突出抓好林业或牧业;三是要坚持农、林、牧结合;四是要做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二)我国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重点

一是坚持生态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环境的承受力,势必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东中部地区的防洪减灾将会面临严重挑战。永顺县1993年以来先后遭受6次洪灾,直接经济损失30多亿元,特别是年“”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7亿元。因此,贫困山区发展要坚持生态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二是坚持保护优于开发的原则。贫困山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经济资源并不优越。如果过度开发和利用山地资源,势必会造成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永顺县2003年因洪灾损毁稻田3.72万亩,其中无法恢复1.28万亩。2004年末,全县人均耕地仅0.85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亩,特别是人均旱涝保收稻田面积仅0.41亩,加之贫困山区土地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低下,仅靠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承载广大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艰巨任务。因此,贫困山区发展必须坚持优于开发的原则,严格保护生态资源,从严控制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项目和行为,实现山区发展由单靠开发向偏重保护转变。三是恢复我国山区森林植被系统,建设巩固的林业基地。四是利用山区草地发展畜牧业。五是继续抓好山区粮食生产。六是把握致富的关键,发展多种经营。

(三)我国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

第一步,从治穷入手。进行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山区已有的资源使农民在近期内得到实惠,并在山民收入逐步提高的情况下,搞一些长远的基本建设项目和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生态建设与加工项目。

第二步,根据不同山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发展各种经营有侧重地选定本山区的优势发展商品生产;建立各种联合形成的、有竞争能力的商品生产基地;提高山区人民对林业战略地位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种草种树的好处多,不仅可以致富,而且可以促进林、粮、轻工业以及各类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调节气候,建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由于林、牧、粮一起抓,这样就可为山区的进一步综合开发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进行综合治理,全面开发与建设山区。有准备、有步骤地逐步进入山区资源建设、生态建设、科学文化建设和山区城镇建设。

上一篇:纪委监督经验材料 下一篇:旅游产业开发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