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时间:2022-08-12 06:07:37

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打开数学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了每个数学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1.让全员参与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全体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努力为全体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连续的同时,有更多机会亲自探索操做实验,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例如:教学“摆一摆、想一想”这节实践课时,可以设计如下:(1)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动手尝试。(2)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让学生个个参与探索,动脑思考。(3)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答案――让学生参与抽象概括的过程。

2.让学生全过程参与自主学习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全过程参与观察、操作、归纳。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让每一学生整理好课堂使用的素材:花生、小棒和小木块、读数。写数过程中的计数器。(2)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将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数数,另一个评判,然后交换进行。合作过程中可以互相帮助和提示。(3)展示数数的过程中,请使用小棒数数的学生向全班学生展示数数的过程,教师作如下指导:①先一根一根的数,每十根捆成一捆,数到100;②再十根十根的、数,数到100,将10捆结成一大捆。通过学生自己数数和观看同伴的数数两个环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整十数的顺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全过程中的参与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新知识的自主学习。

二、指导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积累,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1.在学生学习新知时,教师要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启迪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例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可以这样提问:“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图形?”待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后,教师又问:“这些图形我们拼搭过哪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学生说出后,教师“导航”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的拼组”要进行动手做风车比赛。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纷纷动手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学到了怎样有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1)学生思维有序性的训练

思维有序性的训练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说出一些观点,在教学中可采用学生抢答、竞赛、分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联想训练。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这节课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题目时,想到什么?然后我将学生分组,采取学生抢答小组计分的方法要求学生迅速回答出来。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可有力加强学生思维有序性的训练。

(2)学生思维有序性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进行思维的习惯。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这样教学: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或圆片找出图形变化规律,之后引导思考:图形在数量上有什么规律?然后在图形下方相应地给出一列数,引导学生对着图形找出数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排列规律,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总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自觉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利与弊 下一篇:农村小学德育中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