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软实力

时间:2022-08-12 06:05:15

遇到凯文?布朗和妮基?菲尔德,是在曼哈顿下城的AW Asia艺廊里。

这里正在举行一个关于中国奢侈消费的研讨会,讲者多为对中国人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颇有心得的专家和业者,听者则大都是知名奢侈品牌公司的代表。作为苏富比公司国际地产部的高级副总裁和资深中介,布朗和菲尔德应邀分享他们与前来纽约买房的中国大款们打交道的经验。

布朗警告在场的听众:如果你不熟悉中国人的方式,很可能会在交易的过程中觉得被冒犯。比如不论多有钱的中国人都热衷讨价还价,他的一名中国客户居然可以把一幢最初标价在2500万美元的豪宅一路砍价,又对说好的价格出尔反尔,最终以1150万的价格成交,交易结束后,还直截了当的向布朗打听他拿了多少中介费。

菲尔德则认为,中国人来美国购物买的不只是商品本身,而更希望买到一种生活方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美国留学的那批中国人,是来学习美国文化的,跟他们做生意,你只要按照美国的模式就行了,但现在来美国购物的这些中国人,如果你不学习他们的文化、按他们的方式做事,他们就去别家了。”他说。

因此,布朗和菲尔德的名片上印着他们的中文名字和头衔,两人正在学汉语,他们讲的事例完全是为了亮出底牌作铺垫。

美国有句俗话叫“跟着钱走”(follow the money),这是当年“水门事件”中的爆料者“深喉”指导新闻记者如何顺藤摸瓜时说出的金句,现在已经成为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安身立命不二法则。从这个角度说,美国商界对中国客人的高度重视似乎顺理成章。

中国人在奢侈品消费方面的热情和实力早已为世界熟知,2011年,中国人在购买奢侈品方面总共花了126亿美元,中国人成为世界奢侈品的最大消费者,而这些消费中有一半都花在海外市场,欧美国家成为主要的受益者。

美国长期的强大和富庶,令国民自命不凡和自我中心的意识根深蒂固,美国人对外国文化兴趣了了,能放下架子去研究和迁就外国文化就更为罕见,即使在财大气粗的外国消费者面前往往也是如此。

上世纪8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时,揣着大把现金的日本人就像今天的中国人一样涌向美国,从本地企业到地标建筑到名牌商品见什么买什么。但当时这些东方新贵给美国人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恐慌,他们甚至将此称为“日本入侵”。

如今面对来自中国的新钱,虽说些许恐慌仍在,但更明显的是美国人张开双臂诚心诚意的接纳态度。这当然并非源于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好感,而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已今非昔比。不仅这场经济危机比80年代那场更加凶猛,令美国经济对外国消费者依赖大大加强,美国人80年代赖以生存的制造业也早已凋败,而如日中天的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显得更加重要,让美国人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也更上层楼。

但无论事出何因,钱包鼓胀的中国消费者无疑是赶上了好时候。倒不是说他们终于可以在前呼后拥夹道欢迎的友善气氛中舒心购物,而是这种历史机缘让他们可能在消费的同时担当重任。

对于中国来说,富人出国消费除了给国家挣足面子之外,实质好处并不多,财富外流,内需不振,加之限量版鳄鱼皮包和钻石名表搅起的仇富情绪,中国为这个“面子”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高昂,难怪对于媒体上中国富人在国外横扫蒂芬妮、老佛爷的长篇报道,大部分国人只冷眼旁观,也使得蕴藏在这一群体中巨大的软实力,因人们对其手中通货的鄙夷而被忽视。

这是一个可以让五大道名品店开始雇佣讲中文的服务员,让曼哈顿的豪华酒店开始提供中式早餐,让像布朗和菲尔德这样的销售愿意以包容的态度学习中国文化的群体,他们一夕之间实现的,是住在美国的中国移民几十年也没能成真的梦想。只可惜这种巨大的潜力至今一直仍在放任自流,尚未被有意识的激活。

富豪们当然不会去主动争当“文化大使”,但效仿如今市面上兴起的由美方机构主办、向中国人推介美国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富豪购物之旅,由中方机构推出精心策划,集名品购物和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富豪(包括美国人)旅行团,也许是个多赢的办法—美国人脑子里装上了中国文化,中国人包包里装上了美国商品,于是富豪们的购买力成了文化推广的引擎。

(作者为美国资深媒体人)

上一篇:海疆划界背后的角逐 下一篇:地方举债权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