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放射源隐患阻截战启幕

时间:2022-08-12 05:02:27

十万放射源隐患阻截战启幕

“汤山某核技术应用单位受到恐怖袭击!放射源丢失!”2009年8月的一天,一条应急指令从应急指挥中心同步发往江苏省13个省辖市。各市核与辐射应急处理小组迅速集结,数十台应急车辆从各地抵达事发现场,地毯式搜源行动立即展开。与此同时,放射性污染水平监测也随之进行,时刻掌控放射源的泄露程度。

对于放射源达8000余枚(包括在用与废弃)、数量居大陆第三位的江苏省而言,如此规模的全省联动还是第一次――不过,这只是一次以放射源丢失为预设背景的演习。

从2009年下半年至今,此类演习在内地频繁出现。对于许多地区来说,这还是首次开展类似演习。环保部门高度关注放射源监管的神经背后,是2009年接连曝出的放射源事件。

2009年7月,河南杞县发生辐照卡源事件,有关放射源泄漏将爆炸的谣言,使得当地民众奔向周边县市避难,此事经海外媒体报道之后,几乎演变成为政治话题;10月,广东番禺再次出现类似情况。更早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天津某公司发生辐照卡源事件,在处理过程中,厂家不顾环保部处理程序,违规操作。只是此事在第二年3月才由环保部发文通报。

相较于处置华明高科与杞县事件的迟缓风格,番禺事件发生后不久,环保部即高规格地在番禺事发当地召开现场会议,立即部署了涉及全国的放射源辐照卡源大整顿,一场运动式的放射源大检查随之铺开。

与此同时,一张覆盖全国、可对放射源进行实时定位的监控网络,正在悄然建设中。

频繁丢失背后的历史欠账

人类与放射源的“亲密”关系始于放射源的工业化应用。

上世纪20年代,放射源开始进入工业领域,至1950年代,便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应用。其中食品辐照(以放射源发出的射线杀灭食品中的细菌甚至病毒)在放射源民用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放射源不仅应用于CT等众所周知带有放射性的医疗项目,也用于造纸厂的纸张测厚仪、存放在地铁通道里用于探测地下热力管线的探伤仪、水泥厂用于精准计量的“核电子秤”……

这种“亲密”关系的危险性也早已为人们所知。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所制定的标准,按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含钴、铯等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源依放射性从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Ⅴ类。其中Ⅰ、Ⅱ、Ⅲ类具有危险性,在人体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可致人死亡,一般辐照设备中使用的放射源“钴60”就属于Ⅰ类放射源。

根据品种的不同,放射源产品在出厂时都制定有使用年限。常用的“钴60”与“铯137”的使用年限通常在15年,即在使用15年后进入退役程序。核放射设施技术营运单位,在设计文件中就被要求制定初步退役计划,并随着运行期间的情况变化,每5年对退役计划作一次调整。

由于放射源的特殊化学属性,它一般被列为与枪械同样危险的政府管控物资,由相关部门专职监管。因沿袭前苏联的辐射管理体制,大陆政府自1964年起,将放射源事务的主管权交由卫生部门主管,这一体制一直延续740年,至2004年才发生根本变化。这一体制也为日后中国的放射源管理漏洞埋下伏笔。

由于卫生部门既是放射源审管部门,又是CT、X光等放射源的最大用户,其监督和管理工作其实难以具备客观性。大陆媒体曾引述辐射防护专家的举例称,某医院因被当地防疫站查出放射源装置有隐患,不符合防护要求,被要求停机检修。但没过几天,这所医院在并未解决隐患的情况下又开始继续使用放射源装置,理由是查处单位和医院的共同上级领导―卫生局长打来电话同意继续使用。

与此同时,卫生部门能覆盖的管理对象,也随放射源的应用推广日显不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放射源在杀灭农产品细菌、医学成像、工业探伤等领域的应用,科研单位一直是用源主力。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大陆的经济发展带动水泥厂、造纸厂等一大批使用放射源作测量仪器的工厂出现。随着经济热度的周期性变化,大批工厂急速兴衰沉浮,而许多破产关停的水泥厂、造纸厂成为废弃放射源聚集的重灾区。对于这些并不属于医疗卫生系统的企业单位,卫生部门的管理却仅以登记在案为惟一形式,并不作任何强制性管控。

在如此宽松的监管体系下,仅1998年一年上报的丢失放射源案件就达15起。也就在这一年,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也大大削弱了卫生部门在放射源管理方面的职能,负责此项工作的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处被裁撤至只剩5人。而环保总局于当年成立,相应分走了部分涉及放射源管理的事务。 人们日常使用的医疗项目,如CT就带有放射性。

2003年10月,第一部针对放射性污染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开始生效,大陆收紧放射源监管权。至2003年底,中编力下发《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将放射源的生产、进出口、销售、使用、运输、贮存和废弃处置安全的统一监管职权划给了环保总局,而卫生部门负责放射源的职业病危言评价等管理工作。

2005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进一步明确将生产、销售和使用放射源的许可证发放权,由之前的卫生、公安部门移交给环保机关。

自组建以来不断强势扩权的环保部门,自此开始全面主导放射源监管工作。

但摆在环保部门面前的第一个严峻现实,是大陆放射源总数此前还从未作过全面统计,对其数量及分布连国家也不摸底。

环保部门遂于接手放射源管理权力的第一年,联合卫生、公安部门开展专项普查行动,最终查清当时拥有放射源的单位总数为12412家,放射源总数107380枚,在用放射源为76767枚。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大陆放射源才渐次被建档管理,按出产厂家、放射等级等特性统一编号。

多地首判“盗窃危险物质罪”

近半年来,以放射源丢失为预设背景的演习在各地密集进行。虽然,像江苏省13个省辖市于2009年8月进行的“核与辐射反恐应急演练”一样,各地放射源监管部门在模拟战中以恐怖袭击为假想敌,但事实上,大陆眼下遍布各地的10.6万枚放射源现时的主要威胁,其实来自盗窃这类普通犯罪。

农业部辐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哈益明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放射源在不同行业应用,有不同的元素和形态,也相应在管理上有不同要求。比如在食品加工业应用的放射源放射性强,采用地下深埋的装置保存,使用时才升起到地上,一般不会发生丢失问题;但在某些特定行业中使用的小型放射源,并不需要这样严格的保管措施,容易丢失或被盗。

一起典型的案例是,陕西省富平市在2004年年初发生放射源被盗案,放射源下落不明。6天后卫生监督部门与环保局在当地钢厂炼钢炉里发现可疑放射源,经检测证实,被盗放射源已进入炼钢炉内被熔化。

同一年,江苏省直兴市环保部门在检查当地某水泥厂的放射源保管情况时,厂家才惊觉在生产线上用于作料位计探测源的5枚放射源早已不翼而飞。事后警方证实,该厂在新添生产线后,有部分生产窑被废弃,闲置不用的放射源就放在生产窑中,被不知情的村民拣走其中的放射源,当废铁卖掉。

2009年,在湖南临澧与江苏无锡,当地法院首次宣判偷盗放射源的犯罪嫌疑人犯有“盗窃危险物质罪”。

一枚价值数万元的放射源被盗出后,通常情况下会被当作废旧金属送进废品回收站,以数十元的贱价成交。安监环节的薄弱之处在于,甚至连盗窃者都不知道手中的小金属块,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人体白血球,结束他自己的生命。

哈益明称,现存的放射源处理不当问题,有一大部分是老企业早期购买的放射源,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因没有对接的回收渠道而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政府近些年加强对退役放射源的监管,对企业购置的放射源进行“户口”编码,这样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事实上,所谓“因没有对接的回收渠道而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退役放射源的回收费用不菲有很大关系――放射源与普通废弃建材不同,其回收成本巨大,需要使用者付费,再由回收单位回收。依种类不同,回收一枚放射源的费用平均从5000至2万多元不等,甚至超过了放射源自身的价格。

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的旧有管理模式下,这一问题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科研单位和国企的放射源最终会由公款承担回收费用;而私企用源年份还不长,多未到放射源退役期限。

然而,1990年代中期后,私企开始成为一个重灾区:大批放射源陆续到了退役期,许多中小型国企却已转制为私企,此时它们需要自费支付回收放射源的费用。而且,就算是国企,大批企业濒临破产、倒闭,也无力为自己的放射源支付巨额回收费用――在2008年大陆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废旧放射源退役项目中,四川原子能研究院为退役的228枚老旧放射源支出高达500万元。因此,曾经甚至发生过企业有意“随便”放置放射源任其丢失而不依程序回收的现象。

而政府对此历史遗留问题,一度试图用国家买单的方式批量解决一部分问题。截至2006年底,中央财政共划出3000万元为一批倒闭、破产用源单位退役和安置了放射源。但这并未解决全局性矛盾,2004年前出产的放射源丢失事件依然时有发生。

至2005年,依前述国务院新颁的第449号令,所有使用单位在购买放射源时,产品价格已包含了其退役费用,这才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了问题的延续――也就是说,这之后生产的放射源由于其售价已包括回收费用,在退役时都可由企业直接送至回收单位。

世界著名专业同位素仪表生产厂家德国伯托公司(BERTHOLD)中国代表处负责人介绍,现在大陆放射源报废回收有三种选择,一是放入国家统一规划的放射源废物库,二是属地环保局接到报废申请后进行处理,三是放射源厂家回收。

国家级放射源监控网成型中

2010年年初,江苏省连云港市宣布在放射源监控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一套放射源在线监测系统在2009年底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营,当地环保部门得以对放射源及其使用场所进行视频监控,同时利用GPS和GPRS定位,对放射源的方位信息实时把握。

实际上,连云港环保局公布的信息透露,当地的放射源监控系统在2009年7月底就开始运行,当时连云港方面采纳的这套系统十分特殊,是“国家网络化放射源监管系统”的试用版本。通过使用这套系统,该市以统一格式录入执法和监测信息,便于分享后进行数据分析。

随之而来的是山东省环保部门表示,即将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放射源管理数字化。以往此类放射源监控系统并非单列,而是多纳入综合性管理系统之中,如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污染在线监控中心在去年8月组建成立,放射源是与废气、废水并列的监控项目。

知情人向《凤凰周刊》记者透露,环保部门此类举措并非应急之作,而是酝酿已久的计划。据环保部门在2007年8月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专项规划》显示,研发放射源的远距离识别技术,建立失控放射源的快速搜寻、定位与回取系统,实现放射源的动态管理,是环保部门要在“十一五”期间完成的重点项目。

清华大学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信息简报亦显示,这一项目的组成部分,即“国家网络化放射源监管系统”至少在2008年年中就已启动。它由科技部委托研究所开发,试图打通全国放射源数据平台,建立覆盖全国的放射源监管系统,实现对放射源由生产、销售、转让、进出口、异地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以及对辐射安全许可证、辐射工作人员信息、辐射事故、监督执法等的网络监控。举例来说,一枚放射源由于有定位标贴,它在任何时候发生位移,都将显示在监控终端上;而一旦全国数据联网,即使它发生了跨省移动,各地方也能定位到它的去向。

根据设计要求,这一系统还将能在数据大量聚合的基础上,对放射源突发事故进行分类,并预判事故后果。

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司长刘华在2008年就曾向大陆《财经》杂志表示,目前大陆已建立起一套局限在省内、自成体系的放射源数据库系统,而下一步升级目标是全国联网的动态数据库。

江苏连云港环保部门使用的试用版本,据了解正是这一全国联网数据库的原始系统。来自江苏省环保厅的消息称,为确保数据库能于2009年底在全国推广使用,环保部圈定江苏、浙江、重庆、陕西四个监管较先进的省环境保护厅(局),北方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以及放射源生产单位北京原子高科作为试用单位。

早在2008年,环保部、国家核安全中心与清华大学调研组就全国放射源监管系统建设需求赴江苏省调研时,江苏环保部门即表态会加快工作的力度和步伐,与国家数据库接轨。2009年底,部分江苏城市如连云港,已完成各自的放射源监控系统二期工程招标,一张设想中的放射源监控网正在悄然成型。

上一篇:小语种文学翻译在中国 下一篇:校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对企业绩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