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考

时间:2022-08-12 02:29:59

关于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考

【摘要】扩大消费需求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目前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对制约居民消费扩张的关键因素及未来消费增长的潜力进行分析,并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关键词】消费需求 收入增长 增长潜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但同时国内也存在着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曾经历过两次宏观经济调整,消费需求不足矛盾日益突出,如不加以认真对待和解决,将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制约居民消费扩张的关键因素进行剖析,分析未来消费增长的潜力,并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相关政策措施。

一、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原因分析

在我国,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需求层面的因素,也有供给层面的因素;既有影响消费能力的因素,也有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居民收入增长滞后,制约居民总体消费能力提升。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速逐渐加快,但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其他部门的收入增长而言,居民收入增长仍相对滞后。一是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比重明显下降。1989―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7万亿元增长到30万亿元,增长了16.8倍。而同期居民总收入从1.1万亿元增长到15万亿元,仅增长了12.4倍。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89年的67%下滑到2008年的50%。二是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增长。1989―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从2665亿元增长到61317亿元,增长了22倍,而同期居民总收入仅增长12.4倍。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以及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收入增长,直接导致居民储蓄相对于企业和政府部门下降。这是居民消费增长滞后于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收入及财富分布不均,制约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提升。一是从基尼系数看,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2007/2008年度报告,我国2007年的基尼系数高达0.469,明显高于报告中127国家的基尼系数平均值(平均值为0.409),属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二是从城乡收入差距看,1989年城镇人均实际收入与农村人均总收入之比为1.59,2008年该比例上升为2.55,差距总体不断扩大。三是从城镇居民之间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看,最高收入人群与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极差值近年来持续扩大,城镇居民收入极差值从2000年的1万元左右扩大到2007年的3万元,农村居民收入极差值从2000年的5000元扩大到2008年的1万元。一般讲,高收入户虽然收入增长较快,但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户虽然边际消费倾向高,但收入增长较慢。因此,收入及财富分布的不均衡也是制约我国消费整体增长的重要因素。

3、预防性储蓄快速增长,抑制了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意愿。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住房、医疗三大项目支出增长过快、比重过高,对家庭消费倾向和储蓄意愿产生较大影响,增加了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挤占了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一是教育支出大,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平均在7%左右,而同期美国和英国人均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只占1.5%~2.5%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二是住房支出高,近年来,由于房价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导致许多家庭为积攒高额的首付款和支付月供而抑制其他方面的消费。如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包括房租、物业费以及水电煤燃料)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2%,同比增速达16.6%,高于总消费支出增速。如果将商品房销售额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重统计在内,那么住房支出占城镇居民收入的30%以上。三是医疗支出多,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的问题没有明显解决,医疗收费超过多数市民的承受能力,尤其是老年人、低收入者,往往为应付大病小灾进行预防性储蓄,从而降低其他消费意愿。

4、消费供给不足,导致中高收入人群消费意愿减弱。从供给方面看,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供给不足也是制约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研究消费增长问题大多关注收入对消费能力的影响。但对于中高收入人群而言,高端产品和发展享受型的服务性消费供给不足是导致中高收入人群有钱“花不出去”的重要原因。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居民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开始上升;人均从3000美元进入到5000美元时,对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品和奢侈品的消费支出比重呈加速上升趋势。我国目前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部分城市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对发展和享受性的服务、文化创意产品和高端消费品的需求开始上升,但由于相关的产品供给却仍然滞后,制约导致中高收入人群有钱“花不出去”,从而制约消费总量扩张。

二、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内在潜力

1、高储蓄为居民消费提供巨大购买力。我国是高储蓄的经济体。2008年储蓄率高达51.3%,而同期美国储蓄率仅12%。储蓄率高一方面说明我国消费不足,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购买力较为充足,扩大消费支出的潜力很大。我国居民长期有储蓄传统,债务负担较低。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万亿元,消费贷款余额仅4.39 万亿元。这也说明扩大居民消费支出的潜力巨大。

2、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将拉动消费增长。首先,人口规模决定市场容量和消费潜力。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8‰,新增人口近700万人。据初步测算,这700万新增人口,仅对商品性消费的需求每年大约300亿元,拉动零售额增长约0.5个百分点。按服务性消费占最终消费总支出的40%估算,每年新增人口将增加服务性消费支出170亿元左右。两者合计拉动最终消费支出约0.1个百分点。

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结构与规模。2008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9%,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8.3%。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消费支出的高峰期一般在40―45岁左右。可见,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正是以适龄人口为主,离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还有15年左右。这意味着2010年前后10年将是我国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

3、城市化进程加速将直接提升消费水平。我国2008年城市化率为45.7%,按照国际惯例,城市化率在30%―70%属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左右,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5%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增加。而据测算,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12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

4、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市场容量大。但目前农村消费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1995―2008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8.2%,城镇为9.3%;2008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3660.68元,城镇为11242.85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启动农村消费的各项政策效应显现,农村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需求的新增长点。

5、服务性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重点领域。根据国际经验,本人认为服务性消费即交通通讯、旅游娱乐、医疗保健等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消费增长的重点领域。

三、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1、通过减税和增加财产性收入,切实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外需急剧下滑时期,为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内需,通过增加政府财政补贴、发少量红包、消费券等措施促进即期消费是有一定意义,但是效果不会很大。根本的解决途径还要依靠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现在提高工资的呼声较高,但本文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普遍大幅度提高工资是不现实的。工资是市场调节的,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动力和压力。如果采取行政力量提高工资,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会导致显性的社会失业增加,最终适得其反。尤其是在当前危机冲击下,企业处境本身就相对较为困难,此时要求其提高员工工资不是合乎情理的做法,长期而言也不符合员工的利益。可行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提高个税起征点;一个是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就前者而言,虽然短期内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减少财政收入,但居民收入的增加将对消费产生明显的刺激效应,有利于扩大未来消费税收;就后者而言,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对刺激消费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因此,采取措施促进股市和房市稳定健康发展不仅对金融稳定而且对整个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深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社保体制改革,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减少居民消费后顾之忧。要让老百姓敢花钱,就要消除老百姓在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和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这就亟需推进社保、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增加公共财政对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减少居民的支出负担。同时,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尤其是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后顾之忧,降低储蓄倾向,以此提高各阶层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意愿。

3、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中高端消费型服务业。无论从促进就业提升消费能力的角度,还是从增加供给满足消费需求的角度,服务业对扩大消费以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都起着关键作用。如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兴建许多主题公园或大型游乐场所,发展旅游、娱乐和消遣业,使得娱乐消费增长已超过医疗和衣食住行。日本也在前几年通过大力发展数码产业和多媒体产业开发出数码消费和多媒体消费。当前应借鉴国际经验,通过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新的消费热点,放宽服务行业对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增加各类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刺激中高收入群体潜在的消费欲望。从现实考虑,未来应特别重视中高端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如房地产和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健身等服务业,促进服务消费结构升级。这不仅可以更有针对性满足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而且能增加服务产业的就业和收入水平,进而促进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4、加快城镇化步伐,提升农民工进城定居的经济能力。通常而言,城市人群的平均消费水平要高于农村,城市化特别是城市定居人口比重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消费比重持续扩大的过程。如何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更多的人在城市定居,应成为扩大消费的一个长期战略。推进城市化首先应着眼于提高农民工自身在城市的定居能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如住房、交通、学校、医院的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发挥金融对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美国消费率之所以高,与其信贷市场发达和借贷消费文化盛行不无关系。我们不能因为美国的过度借贷消费导致金融危机而否定消费信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实际上,我国的消费信贷不仅谈不上过度,而且是非常不足。由于消费信贷市场尚不发达,个人的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个人的收入支付。居民为未来购置诸如住房和汽车等大额商品进行较长时间储蓄,而不得不减少当期的消费。因此,未来应采取一些发展消费信贷的措施,研究出台一些鼓励汽车和住房信贷的措施,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有利于促进信贷消费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以及支付结算、财富管理、保险等金融服务,发挥金融对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巍:金融危机下我国消费动力依然强劲[J].中国金融,2009(11).

[2] 吴振坤: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J] .理论视野,2007(6).

[3] 谭崇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 [J].经济学家,2003(1).

[4] 荆林波、叶子:扩大消费内需,实现消费升级的关键[J].中国食品,2009(7).

[5] 周小川:扩大内需应着力扩大消费内需[J].中国政府采购,2009(1).

[6] 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差异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7).

[7] 谢春玲: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08(9).

上一篇: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分析 下一篇:浅析辽宁省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