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促销―定价决策与内生时机

时间:2022-08-12 02:03:58

供应链促销―定价决策与内生时机

0引言

由于产品之间存在一定需求替代性,许多制造商在通过下游零售商销售产品时,不同品牌产品之间存在市场竞争。在多产品供应链中,大多数文献[1-2]都假定上下游博弈顺序为制造商先定价、零售商再尾随定价。然而,随着零售产业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沃尔玛、家乐福、Best Buy等大型零售商逐渐成为零售渠道的主导者,此时它们可能在供应链定价过程中采取先动策略。

文献[3-4]按上下游成员行动时机(即先动或后动)不同,将供应链的纵向博弈时机分为三种:制造商领导(Manufacturer Stackelberg, MS)、零售商领导(Retailer Stackelberg, RS)以及纵向Nash(Vertical Nash, VN)。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纵向博弈时机RS和VN下的多产品供应链,并与纵向博弈时机MS进行均衡结果对比。在2×1供应链中,文献[3]和文献[5]分别探讨成本差异和产品替代性对三种纵向博弈时机下均衡结果的影响;文献[6]分别在纵向博弈时机MS和RS下比较利益共享契约与批发价格契约的均衡结果。然而,这些文献中的纵向博弈时机都是外生假定的,制造商和零售商没有参与选择。

类似于文献[3-4],在由强势品牌制造商、弱势品牌制造商以及零售商组成的2×1供应链中,按制造商之间行动时机(即先动或者后动)不同,供应链的横向博弈时机可分为三种:强势品牌制造商领导(Dominant Brand Manufacturer Stackelberg, D)、弱势品牌制造商领导(Weak Brand Manufacturer Stackelberg, W)以及横向Nash(Horizontal Nash, H)。在以往的2×1供应链文献中,制造商之间的博弈时机都被外生假定为横向Nash。

随着博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许多学者认为博弈参与人的行动时机(即先动或后动)应该是内生性的。文献[7]在双寡头竞争基本博弈之前引入一个提前博弈阶段,从而确定基本博弈的内生时机。采用这种方式,文献[8]从容量限制角度探讨定价策略内生时机;文献[9]在引入参与人风险规避条件下对文献[7]的分析结论进行实证研究;文献[10]在线性需求函数和差异化边际成本条件下比较定价策略和产量策略下的内生时机;文献[11-12]分别从企业定位和税收竞争两个角度探讨内生时机。然而,这些文献都假设市场结构为寡头竞争,都没有涉及下游零售商和供应链。

由此可见,供应链博弈时机应该由制造商和零售商自己决定。本文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研究2×1供应链的内生时机问题,并进行数值仿真。

上一篇:基于分级的无线传感器层次安全路由算法 下一篇:架起设计、生产与消费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