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茶叶产业现状与前景浅析

时间:2022-08-12 12:43:23

临沧市茶叶产业现状与前景浅析

摘要:茶叶是临沧传统的特色产业,临沧在省内是茶叶种植面积最大;茶叶产量最高;茶叶品质最优;茶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个市。本文对临沧茶产业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临沧茶产业;发展;现状;前景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北纬23°04`~23°40`,东经98°52`~99°43`之间。境内最高海拔达3504m,最低处仅450m,立体气候显著,但总体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全市年均日照时数为2000h以上,年均太阳总辐射为550~570kj/cm2,年均活动积温6400-6500℃,年均气温18.1℃,最热月均温20.5~22.0℃,最冷月均温10~12℃,年总降水量为1016.3mm。[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故气候温和。曾被我国著名气候学家吕炯称之为“生物优生地”。市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南滚河部级自然保护区,永德大雪山和临沧大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一块保护和开发价值较高的生物资源基因库,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最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被誉为云南省最具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之一。

1茶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临沧茶产业在云南省堪称“四最”:种植面积最大;茶叶产量最高;茶叶品质最优;茶文化底蕴最深厚。临沧市北部至东北与保山市、大理州毗邻,东部至南部与普洱市相连,西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290.79公里,全市辖7县1区。77个乡镇均种植茶叶,总人口超过240万,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8%。[2]全市农业人口214.6万,涉茶人口就达163万,分别占全市人口的近89.4%和农业人口的74.9%。虽然通过临沧人民的长期的努力茶产业得到了发展,但当前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1.1临沧茶产业现状

1.1.1茶叶是临沧广大山区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富民产业。

高优原料基地建设扎实推进,茶叶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茶叶作为临沧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多年来,通过市政府制定茶叶产业化经营思路和政策措施、企业增加投资和改良生产工艺、茶农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安全生产意识等积极措施,临茶已发展成为推动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关联较高的一个基础性产业。到2010年底,临沧全市茶园面积128.4万亩,其中高原生态茶园46万亩,采摘面积97.92万亩,茶叶农业总产量5.7万吨,茶叶工农业总产值18.35亿元,,茶农人均来自茶叶的经济收入524元。建成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2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28.8%,建成有机茶园3.6万亩,获国际有机茶认证2万亩;茶叶产业已真正广大山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富民工程”。[3]

1.1.2茶叶是推进临沧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产业。

茶叶产量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临沧茶产业发展涵盖了一、二、三产业,有上百万亩茶园、上百个精制企业、上千个初制所,产业就业人员在诸多产业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临沧现有茶叶初制企业1033户,有精制及初精合一生产企业130多户,现已全部通过国家QS认证,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年加工能力超过6万吨。“十二五”规划期间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之上,将要兴建500吨CTC茶生产线20条,500吨茶多酚提取项目一个,1000吨超细微茶粉生产线2条,10000吨茶籽综合加工项目一个,1000吨红茶香精加工项目木一个,5000吨茶多酚生产项目一个,引进云南白药集团在临沧建滇红茶生产项目一个,总投资98亿。茶产业的工业化进程,极大的促进了全市茶叶生产能力的提高,加工技术的进步和茶叶市场的开拓。

1.1.3茶叶是有效提升临沧知名度的形象产业。

临茶产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临沧是世界茶树和茶文化的起源中心和核心区域,是滇红茶的诞生地和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临沧茶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价值巨大,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发展,茶叶已逐渐成为临沧的名片。 “勐库”、“凤牌”、“王子冠”、“健身”、“回味”、“银竹”、“刘家坡”、“嘉茗”、“莹毫”、“兰庭春”、“六大茶山”等11个品牌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佤族茶文化,古茶树文化,普洱茶文化也是在欣欣向荣的发展。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方位展示临沧茶文化魅力,宣传推介临沧茶叶企业和茶叶产品,有利于提升临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临沧的对外宣传将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1.1.4茶叶是推进临沧绿色建设的特色产业

临沧茶资源丰富,名茶品多元。临沧市目前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经植物学家山茶科分类专家张宏达教授和中国茶科所、云南茶科所鉴定,全市有茶组植物4个系7个种,分别为:大理条、大苞茶、五柱茶、滇缅茶、勐腊条、茶和普洱茶,其中大苞茶为临沧市独有种。全市主要栽培的名茶种有: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邦东大叶种、忙肺大叶种、云抗10号、香归银毫、清水3号。现发现并保存有野生古茶树群落80多万亩,栽培古茶园10万多亩,其中,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集中连片1.2万亩,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种群密度最大、能制茶饮用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凤庆香竹箐大茶树,是世界上现存最粗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双江冰岛古茶园,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是部级良种勐库大叶茶的发源地[4],位居云南大叶茶榜首,被中国茶界专家称为“大叶茶品种的英豪”、“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临沧所制的滇红茶、普洱茶、蒸青绿茶因其品质优良,近现代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对近现代茶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2临沧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

1.2.1市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市场流通不畅,渠道单一,已成为影响或制约临沧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一、缺乏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客户群体。营销体系不健全,游击式的营销方式,已成为当前制约企业稳步发展的主要问题。第二、从茶农到企业与市场直接对接、对话的能力偏弱。由于我市茶企业多数偏小,实力不强,难以建立下连茶农、上接市场的有效对接机制,企业在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场营销难度较大。

1.2.2品牌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名茶,无名牌;品牌多,产品杂;一个企业一个品牌,消费者无所是从,品牌的市场占有份额极低,品牌建设任重道远。第一、缺乏知名品牌、大品牌拉动。第二、企业缺乏树立形象、打造品牌的意识。第三、茶产业的公共品牌和形象还没有真正形成。

1.2.3企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多数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未能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家庭式、家族式管理较多,企业难以做强做大、做优做精。其特点是为企业实力不强、营销方式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

1.2.4资金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多数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级,缺少扩大再生产的必要资金,加之融资渠道、条件、手段单一,短期内企业的融资能力难以提升。由于资金积压,无法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导致诚信度降低,再加上担保抵押等条件的限制,茶叶企业今年要新增贷款难度很大。

1.2.5初制加工因素影响。上个世纪末,全市有茶叶面积63万亩,茶叶产量近2万吨,有初制所800多个,基本能满足茶叶初加工需要。而现有初制所1033个,其中,进行初加工的有690个。虽然初加工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初加工制品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

1.2.6科技创新因素。多数企业缺乏必要的科研设备和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科技竞争力十分薄弱。这些企业的还没有涉足精、深加工产品市场份额的竞争。

2茶产业发展对策以建议

2.1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完善临沧茶叶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产地茶叶批发市场,是临沧茶叶与全国茶商沟通的平台;鼓励茶叶企业在国内外销区开设营销点、连锁店,建立营销网络,把临茶销向全国各地,拓展临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要在现有“神农大叶茶网”基础上,组建一个以网络为交易平台的虚拟市场;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提高营销能力和营销水平;强化市场监管,坚决整治违法经营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违法经营的行为,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好的市场环境,保持临茶的良好声誉及市场秩序;培育更多的客户群体。拥有更广的消费群体,能使企业与市场建立起稳固的联系,使企业生产更有计划,更有目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

2.2品牌体系建设。

要高度重视企业品牌和地域公共品牌的建设。应把培育临茶地域公共品牌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地域品牌对销区市场的冲击作用。既要做好“滇红”和“普洱茶”两个临茶的地域品牌打造工作。又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树立知名品牌,,开辟新的茶叶市场;确立科学的临茶宣传主题,重点宣传临沧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云南大叶种茶的原产地,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云南普洱茶的最大产地,得天独厚的生产有机茶的生态环境条件,全方位地展示临沧茶文化的魅力和临沧改革开放的新形象;加快推进临茶地理标志认证和证明商标申报工作,把以滇红茶、普洱茶、蒸绿茶为主打产品的临沧茶打造成国内外著名的地域品牌和公共品牌。

2.3资金保障体系建设。

要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各级财政要将茶叶产业发展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为产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优化资金配比,强势推动产业发展,各有关部门要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将茶叶基地转化为信贷资本的运作机制通过茶叶基地的确权发证为企业的融资担保提供一个新的渠道。

2.4企业体系建设。

做强做大茶叶企业。全市扶持培育一批产权明晰、具有规模、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茶叶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对产业的幅射带动作用[5];提升茶叶初制所生产水平。通过技术改造,改进工艺,提高优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尽快建立茶叶初制所市场准入及认证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对茶叶生产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以生产无公害茶为最低标准,以生产有机茶为目标,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市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加大对茶叶生产的指导力度;同时要加大科技培训、推广力度,增强茶农、加工企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意识,使全市茶叶生产做到管理规范、按标生产、依法治茶,确保茶叶产品的卫生和安全。

参考文献

[1]云南年鉴2009[M].云南昆明:云南年鉴社,2010.514-516.

[2]临沧市志2009[M].云南临沧:临沧市地方志办,2010.332-334.

[3]李太伦.临沧茶叶资源调查[R].云南临沧:2009.

[4]云南茶志2010[M].云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416-419.

[5] 杨世达,王东,杨晓慧等.德宏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茶叶,2010年,7卷(期):26-27.

上一篇: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建议 下一篇: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