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结合直观感性,构筑“色彩文字”活跃课堂

时间:2022-08-12 12:17:22

图文结合直观感性,构筑“色彩文字”活跃课堂

摘 要: 多样化教学概念的提出,使得我国新课改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图画的直观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各行各业进入“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革。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在当今新课改范围之内,贯彻图文结合的教学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更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读图时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色彩文字”

小学语文教育一直是课改的前沿学科,很多理论性极强但缺乏实践成果的教学方式,都能够通过语文教学积累一定的经验,用语文学科做教学方式试验学科,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热门的图文结合的教学法,虽然不是新兴教学方式,但是应用的主要范围依旧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学科因为其优质的母语环境、适宜的语境基础、共同的情感认知,非常适合推行新颖的教学方式。说到图文结合教学法,小学语文究竟该如何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找到适合本学科发展的途径值得探究。

一、领会图文结合深意,用感性认知引导教学

小学语文之所以能够直接运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因为天然的中文母语基础,不同于数学的逻辑思维和英文学科的异域文化,小学语文可谓信手拈来,就可以将新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在探索图文结合教学方式的时候,要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实际状况,不要盲目推崇某一种教学方式,在实践和理论尚未磨合到一起的时候,不要轻易使用。不少教师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立刻将课堂变成“游乐场”,不管是图文教学法,还是其他多媒体教学、户外教学,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不是对理论研究得不够深入,就是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知所措。这些都过分误解了各种方式的初衷,不仅打乱了学生的学习规律,而且造成了大纲教学内容的滞后。

要优化应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首要一点就是先领会教学方法的深意,读图时代背后多少都有着“速食时代”的影子,正因为人们工作忙了、心气浮躁了,才不能静下心来欣赏文字的魅力,图片和文字结合的目的,就是通过色彩视觉刺激,帮助喜欢“速食”读者快速浏览文字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图文结合”要高级得多,教师在看到一篇课文的时候,可以从作者所处的年代、地点和人物风土人情方面入手,搜集自然景观、建筑、人文故居等相关内容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直观感受到课文描写的情感内涵,这比单纯的启发和讲解要生动得多,也直接得多。比如《美丽的武夷山》,就非常适合彩色图文结合,教师无需过多引导,只要把武夷山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武夷山的壮美就可以了。

二、精选美图创造审美氛围,深层发掘课文内涵

对于兴起的某种教学方式,很多学校都是跟风那么一段时间,等到热度退下,课堂教学又回归直白枯燥的讲解,这也是为什么新课改在实施教学方法时,一定要结合课堂实际坚持贯彻的原因。很多失败案例也会带给我们启示,不管是教师个人素质还是校园教学环境甚至是学生自身问题,都要总结经验,为将来的教学方式推进改革创造心理基础和理论前提。色彩图文结合教学法虽然不像其他教学方式那样含有科技背景,但是其中也涉及多媒体教学、人文情感教学等方式,一旦教师或学生对某一方面有了厌倦心理,就很难保证教学成果。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维,就一定要注重图文结合的方式,是不是过于简单,是不是过于老旧,精选出来的图片是不是具有人文色彩,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现在是网络时代,不再是以前那种资源不对等、教师随手抛出一张图片学生连看都没看过的时代了。尤其是对于家长素质比较高、家境比较富裕的学生,可能小小年纪的他们,早已经亲眼看过欧洲的古堡,体会过乡间的小路,教师在选择图片的时候就要多注重背后的人文深度。比如在讲解老舍先生的作品《老北京的春节》时,除了老舍先生的故居图片、家人图片之外,也可以引入一些先生的著作,如《老舍幽默诗文集》、《龙须沟》、《茶馆》等,从人文关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生平,这对于体会作品内涵有极大帮助。

三、理性看待色彩文字,切勿图文地位颠倒

不管哪种教学方式,都是为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服务,这个认识一定要明确,不能因为大家都热捧图文结合,就将图片展示的地位放到课文分析和解读之上,如果一节语文课花费大量时间在放映图片和欣赏图片上,就是非常错误的教学方式。语文课依旧是要以理论教学和课文内容分析为主,色彩图文方面的欣赏完全可以放在课后最后五分钟,而且不需要每节课都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方式的改革,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而非一种方式。如果教师为了改革而改革,那么很多实践中无法预料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比如图文结合教学方式,当中涉及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一旦应用效果受到影响,就很容易打乱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其说一篇课文内容适合不适合播放图片,不如说到底需不需要图片从旁帮助,很多时候可有可无的图片展播占据了大量时间,从准备设备到调试设备,频繁地更换教室等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要做到图文结合推进课改,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就一定要明确和分析清楚课文内容是否需要多媒体设备。其实很多时候打印出的图片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应有的认知,比如《松鼠》这样的课文内容,大部分学生都是见过松鼠的图片的,教师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过分强调。

四、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教师主观退居二线

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过多地带入了自己的情感,而学生既没有受到鼓励,更没有被情绪渲染。所以有时候教师觉得自己的辛苦都白费了,这个现象并不少见,要说解决方法也简单,但是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思想,把学习主体的身份归还给学生。教师在指导教学的时候,常常以自己的主观认识为基准,提出和推出的教学方式不一定能够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时候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还会出现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况。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分配给学生一些任务,让学生从受众变成了主体,从被迫接受的一方变成了主动施与的一方。这种转变需要时间,在开始的时候只要安排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课文查询就可以了。比如在学习《葡萄沟》一文时,作者仅仅用了三百余字,嫣红的、紫红的、嫩绿的葡萄及自己对于葡萄的喜爱和对葡萄沟的眷恋与回忆于平实中娓娓道来,让人回味无穷、口有余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觉得特别亲切,这个时候教师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特定的、色彩艳丽的水果、小吃或者是零食。对于年纪尚小、仍旧爱吃的学生来说,这种课后作业不仅简单有趣,而且与众不同的吃食还会显得自己个性十足,非常容易满足小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小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后也不要忽略学生的整理能力,再优秀的成年人也有过无知无识的幼年时代,只要静下心来观察,小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显露出不一样的气度和能力。

五、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体会母语深层韵味、学习语言表达分析的场所,任何教学方式都要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改变教学规律和教学步骤,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还会弄巧成拙造成学生的疲惫和无聊的学习状态。“读图时代”要求教学能够做到合理的色彩图文结合,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应用相关的媒体软件之外,更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适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最终实现优秀教学方法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澍.图像社会学校教育目标的审视[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35-36.

[2]陈玉秋,马一博.语文新教材插图:走向读图时代[J].语文建设,2007(11):16-18.

[3]林文娟.“读图”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2006(02):21-23.

上一篇:试论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教育角色 下一篇:借自己一双慧眼,窥“公开课”几多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