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杂多特点及其心流目标的达成

时间:2022-08-12 12:02:31

《选读》杂多特点及其心流目标的达成

【摘 要】与成文的文本比较,《〈论语〉选读》杂多于统一特征十分明显。虽然课程编制者提供了六种课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还是逐字逐句教授,完成字面理解就算万事大吉,连续上下来的结果就是,教师累,学生烦。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教材内容上做文章,将文本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最终达成心流体验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论语〉选读》 杂多于统一 资源整合 心流体验 教学目标

《论语》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总的来说是寓杂多于统一。杂多于统一是西方美学很重要的一个命题,波里克勒特、莱布尼茨、黑格尔等都多有论述。简单说来,杂多,这是一种开放性;统一,在这里指的是一种价值选择的走向,价值判断的原则和交流互补的可能性。《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体现了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和哲学原则,而这些内蕴丰富的伦理道德是开放的呈现,在看似杂乱无序的章节中蕴涵无限交流的空间。《论语正义》论《论语》各章顺序说:“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当弟子论撰之时,以《论语》为此书之大名。《学而》以下为当篇之小目,其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也即说各篇目基本有个类,但是,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论语〉选读》虽然按照专题整理出十五篇课文,但它的杂多于统一特征还是十分明显,与成文的文本比较而言,根本就是杂乱无章。

这样,教师在教授教材的时候,就会有种无所适从之感,虽然课程编制者提供了六种课型(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作业练习课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还是逐字逐句教授,完成字面理解就算万事大吉,连续上下来的结果就是,教师累,学生烦。那么,如何改变现状,本文试图在教材内容上做文章,将文本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而最终达成心流体验的教学目标。

先说心流体验,心流体验是美国人契克森米哈森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候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处于巅峰,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有助于心流产生的活动,称为心流的活动,目标明确和全神贯注是它的特点。如何达成如此心流,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困境呢?那就要对内容进行合适的整合。试看一段《为政以德》的上课实录:

生:(齐读第三节。)

师:孔子是什么时候去卫国的?能不能从书本附录迅速找出?

生:(很快地找到)孔子五十五岁的时候去鲁到卫的。

师:孔子在离开鲁国的时候,是心里受了一点点伤离开的,他离开的时候,有点失落,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生:是齐国用美人计,让鲁国君臣荒于政事,不理朝政,孔子很失落,所以去鲁适卫。

师:孔子之前在鲁国做什么?

生: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做官做到大司寇(相当于丞相)。

师:有政绩吗?

生:鲁国大治。

师:据记载,孔子将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民风淳朴。所以引起齐国的恐慌,想办法让孔子下台,才有孔子带着受伤的心离开鲁国。重新看到第三节,“子适卫”,大家想想他和谁一起去?

生:和很多的学生。

师:应该是很多的,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很有名气的有七十二个,那去卫国的时候是很多人的。驾车的人是谁?

生:冉有。

师:看来冉有的驾驶技术很好!孔子到卫国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庶矣哉!就是很多人啊!

师:大家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的心情?

一生:开心,(随后又说)激动!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把他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生读,不够开心激动。师鼓励其再读,感觉好些了。)

师:全班来读读,把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生读,开始有点低沉,后感觉好了。)

师:这话用现在话就是:人很多啊!大家一起用现代话齐说一下。

(生念,开始兴奋。)

师:用本地话怎么说?

生:多兮多!(兴奋地各自说“多兮多”。)

这个课堂气氛很好,也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了一种心流体验。显然,内容重整很有必要。那么,怎么进行内容重整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寻找好切入口。以上面《为政以德》教学为例,《为政以德》总共十二节,体现的是孔子的德治思想。怎么德治?大概包括两方面,一是以德正己,包括“向善”、“庄重”、“孝慈”等内容;一是以德待民,包括富民、用礼德教化、讲诚信等。而德治的效果,就是人君“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些内容,又以富民为基础,因此,本课选择以这为切入口,也就是“子适卫”这一节。有了切入口,就好办了。

2.理清逻辑秩序。如《君子之风》的教学。先解题,君子之风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倒是顺溜,说是君子的风范。非常好。我说大家说说君子是怎么样的人?学生说品德高尚,品行高洁,有理想,很有修养,不说脏话,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等。回答得很是统一,而且都能够认同君子是很高尚的人。这倒是很出我意料,我先还以为学生会说点什么伪君子之类的。看来学生还挺知道君子的。我说,《论语》中“君子”一词可是高频率出现的字眼,然后幻灯片放一些有关君子的名言,要求齐读。读过之后,我说,看来君子确实很高尚,不仅高尚,还在各方面修养都很高,今天来学习《君子之风》,来看看君子有哪些与众不同的风范。一起读第三节到第九节,读完后问:哪些不是君子的品质?学生很快找到,什么求生害人,喻于利,耻恶衣恶食物,还有是患得患失。再问:这些不是君子所为,那应该是什么人的品质?学生说是小人。我说小人是这样,那君子是怎么样呢?学生说是杀身成仁,喻于义,安贫乐道,乐以忘忧。(这些统统板书)我说,看来君子和小人不一样啊,对比一下看有哪些不一样?明确一下是:生命与仁,利与义,耻与乐,患与乐。他们的取舍不一样。具体来谈谈。对于第一组,让学生就历史人物和名人名句谈谈;第二组,比较儒家和法家对于利的态度,明确儒家并不排斥利,而是要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义,而法家认为君臣之间只有利害关系。结合第二节,谈谈对“义”的理解,比如“信以成之”这句,义是靠诚信来成全的。叫学生评论一下。再看看孔子对于利的态度,读第八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让学生谈对于“浮云”的理解。有其师必有其徒,孔子得意门生颜回也是这样的人,读第七节。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安贫乐道”,为什么乐?结合第十二节“任重而道远”这句谈,儒家所追求所实践的道义是什么。乐是有精神追求,乐是注重内心修养。看来人还真需要有精神理想。问学生:你们能做到吗?对于第三组和第四组,关于耻与乐,问问为什么小人觉得耻,君子反而乐呢?结合第九节谈。再来谈谈文和质的关系,最后看看孔子真君子形象。从整个流程来看,很有逻辑秩序,当然秩序不止这么一种的。

3.适当进行想象。针对不同内容特点,发掘文字背后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全神贯注中获得心流体验。如《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讲狂人和长沮几个人,让学生去体验、想象他们的形象,他们的对话,他们的内心世界。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讲到狂人其实是很善良的、很好心的,而且表面狂妄,其实是始终在关注天下,在关注时事,说其狂妄,其实是世人不理解他罢了。再有,孔子想和他对话,是想和他说些什么?可以好好想象。孔子想和他对话,狂人却走了,孔子站在那里,内心世界会是怎样?他会是什么心情?都可以好好玩味。讨论结果是孔子其实很想和有识之士交流,很想和他们思想碰撞,或者思想交锋。但是狂人走了,他的情绪应该是很失落的。再有,子路去问路。长沮的发问是有讽刺的。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瞎跑,应该是熟悉路的,现在居然迷路了。瞎跑跑迷路了。子路见话不投机,转而问桀溺,桀溺同样没有告诉子路渡口在哪,但是给子路指了条归隐的人生之路。子路不傻,他听明白了,所以就告辞了。再有孔子的怃然,孔子怃然什么?为什么怃然?他那份心情,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总之,面对杂多于统一的经典文本《〈论语〉选读》,如果进行合适的内容重整,将能更好地达成学生学习过程中心流的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上一篇:韵味无穷的意境美 下一篇:人类文学的主题:寻找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