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22-08-12 10:20:54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认识的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关键词:学生 创新 资本主义 存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91-02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教学,面对世纪挑战,必须通过我们的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唤起学生的创新个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关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教育界同仁。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要突出“双基”教学

创新的前提是“双基”,离开“双基”谈创新好比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只有让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进行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问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语言、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认识的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为此,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首先,我给同学们补充“府院之争”及我国派十五万华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过程,着重指出中国也是个战胜国。然后,又着意讲解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从而取得很好的激疑效果。历史教学中的激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

三、讨论释疑,是引导学生步入创新殿堂的通途

1.讨论解疑,深化史实、事件。

释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才能充分展示的过程,更是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至历史殿堂的过程。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有疑到无疑,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解答疑难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补充史实,拓展教材内容,提供背景资料,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等各种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运用概念,合理地进行推理,正确地作出判断,逐步形成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讨论、启发等手段引导学生,使其思维过程合理化,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还应给以补充、指正。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应予以肯定、鼓励。如: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走上不同的道路?此问关键是说明它们是否经历过较为彻底的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暴。英、法、美三国经历了这样的斗争,对旧的一套落后的东西破得比较彻底(尤其是美国历史上没有封建社会),因而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比较巩固、健全。这三国的法西斯势力尽管也蠢蠢欲动。但是成不了气候。而德、日、意三国历史上没有经历过上述形式的斗争,德、意是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全国后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是经过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明治维新向资本主义转化的。这三国都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缺乏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一旦时局动荡,法西斯势力就可能迅速膨胀,夺取或控制政权。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对比分析,触及到了历史问题的本质,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创造才能,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纵向和横向等多层面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创新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畅所欲言,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一个学生在《新文化运动》一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攻击的对象?”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其他同学的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认识到,孔子虽然是我国的大教育家,但他的思想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工具,所以激进民主主义者并不是单纯抨击孔子本人,而是反对当时的封建政治、封建文化。这样,通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大胆创新的能力。

3.讨论存疑,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存疑”,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学贵存疑”,也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学海无涯,要不断进入新的境地,就必须常常“存疑”,保持浓厚的兴趣。应当指出,这种保留的疑问,具有整体联系的显著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相对独立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如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长期居于世界的前列,为什么到后来落伍了呢?对于时空跨度较大,具有连续性特点的问题,应当步步存疑,设置悬念,通过不断向纵深探索,达到整体的把握。例如,在教学《 鸦片战争》时,对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不必要过早明确提出。因为鸦片战争虽然是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但从中国近代史上来看,却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端,因而它具有连续性,应当通过以后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学习,逐步悟出连战连败的根本原因。还有些问题,一时不须解答清楚或暂时无法解答得完美的,也可以存疑。在《“五四”爱国运动》一节中,有学生提出:“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了曹汝霖等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不是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吗?为什么却说是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呢?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暂时还不明白“的胜利”和“反帝反封建的胜利”两者的联系和区别,那就让学生存疑。等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节时,再明确指出:“从此中国结束了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赢得了独立和,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这时引导学生回忆整个革命过程,与前面的“初步”照应起来,不仅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还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联系起来。孔子曰:“温故知新”,历史教学中的“存疑”就是对原有知识的反思从而不断产生探索的愿望,不断形成新的发现,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品质。

四、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历史小论文中,教师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引导学生展开多层面的联想。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横向联想: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浅议做好大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与应注意的若... 下一篇:关于高校校运会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