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6-30 06:10:09

关于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以及教育事业迅猛的发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在我国全面加强推行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公民 公民教育 思考

作者简介:丁雪(1985-)河北沧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8级研究生。

宝晶,女(1986-),辽宁阜新人,西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8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80-01

公民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公民与公民教育的内涵

对于“公民教育”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广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与学校教育概念一致。狭义的公民教育则是指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即是对每一个公民进行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1]。

综上所述,公民应该是指身份平等、具有公共生活品德和公共精神,以正确方式与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意识和主动投身于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也就是以这样的公民理念为核心目标而展开的为民主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积极、负责、效能的社会公民的教育过程,它贯彻于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教育作用,是终身教育的过程[2]。

二、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公民教育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的必然选择

我国传统道德观长于家庭伦理,短于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因而有重私德,轻公德的观念。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公民教育是片面和不完善的。目前,我国的封建传统道德影响仍然根深蒂固,现代公民身上兼具传统道德的两重性,因此,要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水平,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进一步取传统道德之精华,去传统道德之糟粕并与时俱进。

2、加强公民教育是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公民教育中的国家、民主、法治、道德、平等意识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现阶段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长期的封建意识对人思想的束缚根深蒂固,公民意识难以形成;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没有进行系统完整的公民教育[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约束。

3、加强公民教育是积极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现实要求

不同国家赋予“公民”的内涵千差万别,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正通过网络、电影等媒介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府必须按有关规则改革管理体制、转变管理方式,营造公平、透明、有序的竞争环境,这些必然要求在整体范围内促进公共精神的发展,塑造人们的法规意识、权利意识、合作意识和诚信意识,领会民主、法治、市场等WTO精神,而这些都应该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4]。

三、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1、重视公民意识的形成

真正的公民教育,应当是既要使公民懂得自己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又要使公民懂得如何维护个人的正当权利。完整的公民意识的形成包括从传统道德观念到现代道德观念的转变,如从臣民意识到主体意识、从“中庸之道”到竞争意识、从个人道德到社会公德多方面的转变[5]。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切实进行尊重和维护个人权利的教育,同时在社会文化教育建设中要加速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真正确立公民的主体地位。

2、加强公民教育的民族性

公民是与国家互相对应的两个概念,二者相互依存。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6]。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日益连为一体的今天,超越于国界之外的公民即所谓的“世界公民”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它要求生活于“地球村”的公民既要有民族意识,同时也要具备面向世界的观念和相应的能力。狭隘乃至狂热的民族主义是违背历史潮流的,最终只能削弱自己的力量。因此,我国公民教育要强调公民的民族意识,但也要讲一个“世界公民”对世界应该承担的责任,应该遵守的起码的世界规则以及适用于各国公民的道德原则。

3、加强公民教育的体系建设

系统的公民教育主要是指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具体来说就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制定公民教育的目标体系,育要求,设计公民教育内容,全面地、科学地进行总体安排[7]。公民教育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中的重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每位公民的相互配合、大力协作。要探索加强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应立足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国情,其次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公民教育行之有效的经验教训,构建多样化、多样性、全方位的公民教育体系。其中,家庭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要件;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社会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要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维立体网络,努力加强对普通民众的公民教育。

总之,公民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总体事业,公民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公民教育应引起社会全体成员的关注,并推动其迅速发展。只有促进全社会公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素养,才能实现二十一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吴琼.关于开展我国公民教育的思考[J].理论界,2006(5): 87.

[2]程晓峰.中外公民教育比较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6.

[3]章舜钦.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J].岭南学刊,2008(4).

[4]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1(1): 74.

[5]吴琼.关于开展我国公民教育的思考[J].理论界,2006(5): 88.

[6]郭丽琴.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

[7]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1(1): 76.

上一篇:浅谈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 下一篇: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德育建设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