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的左右互搏

时间:2022-08-12 10:19:50

新闻发言人的左右互搏

听新闻发言人生一大乐趣。譬如9月12日美国国务院的发言人澄清赖斯和加拿大新任外交部长绯闻时说“没有烛光晚餐。那是一场大放光明的晚餐,用的都是电灯。”

再譬如中国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9月25日说“现在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困难孩子上学,有痛心疾首的,也有愤怒指责的;也有同情可怜的等等。实际上,中央政府为了让困难学生上大学,已经拿出了几百个亿资助”这些孩子们上大学,包括建立了‘奖、减、贷、助、免’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但是对这样一个完整体系,媒体的宣传还不够,仍有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工旭明认为,“这样的报道往浅说是无知,往深里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

而就在2006年3月“两会”期间,同样是这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在面对人大代表的质疑时,他的回答是:“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而且是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现阶段教育投入远远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又将长期存在。”

这应该不是一时失言。2005竿2月2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也曾表达了类似意思,“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要想满足大家的需要,就需要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但我们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教育投入远远赶上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当媒体对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为失学儿童和无钱读大学的学生奔走呼号的时候,本来应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部的福音,教育部应该感谢媒体的支持才对。而现在教育部却怎么不领这个情,还把中央政府的大幅投入搬出来当挡箭牌,反过来对媒体严加斥责,责怪起媒体的无知和漠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彰显本部门的政绩而已。他们希望听到的是“报喜而不报忧”,报的是政绩,而不能报的是问题。至于是不是能获得全国乃至全世界各个方面的可贵的无偿捐助、孩子能不能受教育、能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似乎都是次要的。

因此,作为教育部门面的新闻发言人,就顾不了那么多,“前言不搭后语”,左右耳搏起来了。

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有70个部门31个省区建立了新闻和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事实上就是一个政府部门的“代言人”的角色。这一制度的建立,无疑是我们的政府部门透明行政、规范行政的一个重大进步,无疑有助于民众加深对政府部门工作和态度的了解。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作为一个部门、一个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是具有一种为自己的政府和部门表明政绩、掩盖问题甚至错误的天然属性,或者说具有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本能冲动的。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只能说是政府部门的―-个单方面的公布和宣示。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能成为一种信息垄断的制度。要达到保障人民的知情权,特别是监督权,新闻发言人制度并不能替代超然于利害关系之外的、中立的公共媒体。否则,信息的披露,只能是单方向的,很可能文过饰非,与事实相差甚远。而一旦新闻成了政府部门彰显政绩的放大器和扬声筒,其真实性就无从谈起,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就化为了泡影,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这样的发言倒还真有点往浅里说是无知,往深里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编辑:蒋志高

上一篇:强势者鲍尔森的温和之旅 下一篇:游街示众:羞辱的警察,嚣张的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