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派“第一书记”情洒山乡

时间:2022-08-12 06:07:35

4月份以来,省直8个部门单位的26名“第一书记”,深入泗水农村一线,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他们抓党建、促脱贫,心系百姓,情洒山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工作队、脱贫致富服务队”的神圣使命。

沉下身,静下心,倾听感受群众苦乐冷暖

省委选派我市的“第一书记”,全部安排到泗水县最偏远、贫穷、落后的村庄。从繁华都市到穷乡僻壤,从优越的条件到简陋的居所,从温馨的家庭到陌生的环境,“第一书记”们经受着凤凰涅槃般的考验。

他们入驻泗水山区农村后,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冒着酷热挨家挨户走访,有的不在家,就到田间地头、到村头,或利用吃饭时间、晚上到家走访,有的去多次才能见面。

“要虚心当听众,不打断村民讲话,不边听边记笔记,而是用心去记。”驻星村镇后河西村“第一书记”、济宁医学院机关第二党总支书记、国有资产管理处副处长靳广真深有体会地说。他一本本厚厚的《民情记录簿》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村民的家庭人员状况、居住环境、成员身体健康状况、学生培养与教育、家庭生活条件等基本民情民意,足足有几十万字。“这样下真功夫走访,用真心以交朋友的方式去面对面交流,既感动了村民,拉近了距离,也使自己受到了教育和锻炼。”

在很短的时间内,“第一书记”们便掌握了村情民意,很快制定了各自帮扶村的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来自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联络处的副调研员孟红兵充分利用自己曾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的优势,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带领群众完成了路灯架设,有线电视入户,卫生室、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并帮助村里还清了党员活动室建设3.5万元欠款。

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驻泗水县杨柳镇老泉二、三、四村的三位“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有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在4个村的中心位置建设老泉社区服务中心的计划。据老泉四村“第一书记”刘波介绍,未来的社区服务中心不仅可辐射老泉村四个村2600多人,邻近的谷家庄、老官庄也都受益。目前中心的论证、设计、工程预算都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

视群众为亲人,把温暖送到心坎上

“爹亲娘亲不如党亲,孙书记你真好啊!”7月20日,73岁的泗水县星村镇蒲山庄村民王风雨接到了第一笔低保金,激动得热泪盈眶。原来,老人妻子常年卧床不起,没有子女,生活十分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驻村“第一书记”孙辉马上找到镇里和县民政部门,及时解决了王风雨的低保问题,让老人的生活有了着落。“担任了第一书记,不仅成为村里的一员,更多了一份责任,就是要为老百姓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孙辉说。

“第一书记”们初次入村时,正值“三夏”大忙季节,他们来不及休息,就放下行李帮助群众抢收抢种。来自省委老龄办的三位“第一书记”和村民一起捆扎倒伏的小麦,帮助年龄大、缺劳动力的村民收割小麦、搬运西瓜。来自曲阜师范大学的“第一书记”帮助村民抢收土豆,协调技术人员检修灌溉管网。省粮食局依托行业优势,争取相关政策,投资36万元,为所帮扶的5个村820户村民配发科学储粮小粮仓。

为解决帮包村群众看病难问题,泗张镇黑山沟村、付山村、黄家峪村三位“第一书记”单立邦、李玉江、常龙,还积极邀请省直医院20多名专家到村开展送温暖下乡义诊活动,让山区百姓在家里便享受到省城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第一书记”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田家庄“第一书记”、省老龄办老年活动处副处长崔林,帮患病的当地群众在济南联系医院,协助办理就诊事宜。曲阜师范大学驻泗张镇梅鹿庄村“第一书记”张玉组织为村里尿毒症患者捐款。济宁医学院驻星村镇“第一书记”靳广真在走访中碰到村民郝秀兰买了油没钱交,主动掏出钱给交上;在夜里走访时发现村民郑功民摔伤在家卧床休息,第二天便买了鸡蛋等营养品去看望;了解到村民郑友年兄弟俩无依无靠,弟弟精神异常还伴有其他疾病,自己想喝药一死了之,靳广真主动找他谈心,经过多次劝说,郑友年打消了轻生念头……

件件实事让群众看到信心和希望

6月26日晚6时,杨柳镇谷家庄村新安装的34盏路灯同时点亮。“多年来做梦都没敢想的事,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实现了!”至此,一方人的心也从这一刻起被照亮。

一个月后,谷家庄群众又一次发出幸福的笑声:全长2000米的光缆顺利架设入村,信号电缆连接了家家的电视机。看着清晰的画面,听着悦耳的伴音,群众用发自内心的笑声,表达着对省派“第一书记”的感谢和对党惠民政策的感恩。

近年来,泗水县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用电难等“瓶颈”严重制约着山区的发展。自从省派“第一书记”来了以后,他们发挥信息多、路子广、协调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帮助山区群众理思路,办实事,争取资金,确定项目……件件实事让群众看到了希望、记在了心里。

省粮食局下派“第一书记”到村后,积极争取100万元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为北百顶南村生产桥涵建设,双凤庄村和五道岭村各2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建设,黑泥沟村和南百顶西村截潜(小塘坝)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北百顶南村“第一书记”、省粮食局办公室副主任曹庆壮,积极协调资金40万元,修建扩建了村里的水库加固除险工程,出资10万元对现有水库进行开挖改造。曲阜师范大学“第一书记”积极争取省扶贫资金30万元,扶持东焦坡村建立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帮助大厂村引进茶树栽培种植合作协议,为方家庄村争取了互助资金和养殖项目资金,在罗家庄村建立了肉羊养殖合作社和邻国专业合作社。

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在摸清民情、办好实事的基础上,“第一书记”们始终不忘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员强素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立志为群众培养不走的“主心骨”、“领头人”,留下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他们从走访慰问入手,及时了解村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村民对村党支部的意见建议。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召开支部成员会议和全体党员大会,并结合各村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健全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调动村民参政议事的积极性,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后河西村“第一书记”向全村党员干部发出六点倡议:带头想办法出点子,共同制定好发展规划;带头分析问题,克服解决;带头关心特困户、贫困户;带头保持村貌整洁;带头做文明村民;带头学科技致富本领。

为增强党员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精神,增强脱贫致富本领,“第一书记”还多次组织村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外出学习参观。

省委党史研究室为加强党员教育,方便群众及时收看党建工作报道和了解脱贫致富信息,为村党员活动室购买了电视机。综合处党支部与谷家村党支部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关系。

“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年轻人留在村里。”“第一书记”们深深认识到着眼发展强党建的重要性,根据所驻村实际,积极帮助寻找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帮助村里建设经营场所,加强荒山荒滩管理,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土地合理流转等形式,为村庄寻找“金饭碗”。星村镇后六安村“第一书记”张会存,积极组织村里在外经商人员,和村里的党员一起,成立建设家乡委员会,共同为建设家乡献计出力。省供销社为三个村高标准规划建设的社区服务中心,可为四个村实现集体收入平均超过三万元……

(济宁下派干部办公室供稿)

上一篇:古今收藏之毛笔 下一篇:离婚阶段的心理自我调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