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避震疏散场所评估体系探析

时间:2022-08-12 01:55:26

合肥市城市避震疏散场所评估体系探析

摘要:随着合肥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对城市现有避震疏散场所的抗震防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合肥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风险角度,结合城市绿地、中小学和体育设施等避灾场地资源,运用GIS、ALOHA、FRED等软件分析,建立避震疏散场所现状防灾能力基础条件评估体系,以提高城市避震疏散场所防灾能力和加快推进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建设。

关键词:避震疏散场所防灾评估合肥市

中图分类号:TU97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显示出我国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现状综合防灾能力比较薄弱。合肥位于地震强度和频度均居全国第二的华北地震区,又地处我国23条主要地震带之一——郯庐断裂带,因此,为提高城市现状避震疏散场所防灾能力和加快推进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建设,建立避震疏散场所现状防灾能力基础条件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城市灾害要素及风险分析、应急避难场所用地资源潜力分析、综合防灾分区划分及避震疏散场所用地指标确定;对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现状防灾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2.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2.1城市地震资料背景

合肥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3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又是中国地震局确定的全国5个重点防震减灾示范城市之一。合肥市地震环境影响区域有四组六条不同规模的断裂带,包括池河-西山驿断裂、乌云山合肥断裂、肥中断裂、六安-合肥断裂、韩摆渡-肥西断裂、桥头集-东关断裂。

2.2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根据合肥市建筑物结构类型与年代分布情况,依据整体风险评价方法、地震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与标准,合肥市区共分23个地震风险等级区域。根据地震风险分析,合肥市大部分地区的地震风险都处在合理接受水平的范围内,但也存在部分地区地震风险非常高或比较高,因此,必须采取规划措施来减低地震风险。

2.3 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分析

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分析主要包括火灾、洪水、重大危险源等灾害风险分析。通过GIS软件,对建筑密度、防火等级;人口密度、与危险建筑、与水源、与消防站距离等分析,得出城市火灾风险评价。洪水淹没范围分析是用来评估不同状态下洪水的淹没情况以及分析河堤坝建筑面临洪水时所起的作用。主要利用HEC-RAS、HEC-GeoRAS、GIS软件,对合肥市水力和进析20年、50年、100年一遇的漫流淹没区域进行比较分析。

地震发生时合肥市的重大危险源有化工厂、储气站、石油库。利用ALOHA、FRED软件模拟出各点毒物浓度、热辐射和冲击波超压值,得出全市范围内重大危险源的个人风险。跟据城市主导风向判断,中心城区西南区域的个人风险最高(见图2-4)。

2.4 城市地震灾害安全空间评估

结合地震、火灾、洪灾等种主要灾害风险分析,按照自然与人为两种灾害,分别按照损害程度高、中、低三种,通过打分及叠加权重,综合评分后,得出合肥城市安全空间分布(见图2-4),

3. 避震疏散场所现状问题分析

3.2.1避震疏散场所现状概况

目前,合肥市已经建立起8个市级应急避震疏散场所和疏散基地、207个社区民防应急避震疏散场所,正在筹划、在建和扩建12个市级中心应急避震疏散场所。当前合肥市的避难空间基本满足了使用面积上需求,但避震疏散场所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亟待完善提高。

3.2.2避震疏散场所现状问题分析

目前,合肥市对灾后避震疏散和救援工作考虑较少,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和建设力度不够。因此,合肥市现状避震疏散场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避震疏散场所规划滞后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2)公共避震疏散场所建设标准较低和配套设施不完备

(3)城市避震疏散场所数量不足和网络不健全

(4)缺乏对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平灾综合利用

4 避震疏散场所现状空间资源潜力分析

4.1绿地避震疏散场所空间资源

合肥市各类体育场地占地面积549.1公顷。其中,大型体育用地约80公顷。建筑面积总数为28.9万平方米,人均0.08平方米;场地面积为227.2万平方米,人均0.68平方米。除建筑物、体育设施及周边建筑物可能损坏或倒塌占地外,可用于防救灾空间场所有效面积按总面积60%计算,可利用面积约330万平方米,人均1.0平方米。

4.2体育设施避震疏散场所空间资源

合肥市各类体育场地占地面积549.1公顷。其中,大型体育用地约80公顷。建筑面积总数为28.9万平方米,人均0.08平方米;场地面积为227.2万平方米,人均0.68平方米。除建筑物、体育设施及周边建筑物可能损坏或倒塌占地外,可用于防救灾空间场所有效面积按总面积60%计算,可利用面积约330万平方米,人均1.0平方米。

4.3学校及体育场避震疏散场所空间资源

合肥市现有中小学256所,占地约374.3公顷,中小学体育场总面积47.88公顷。除建筑物及周边建筑物可能损坏或倒塌占地外,可用于避震疏散场所有效面积按总面积30%计算。教育用地可利用面积约112.3公顷,人均0.34平方米。合肥现状中专院校与高等院校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体育场地的学校有28所,体育场地总面积达32.34公顷。合肥现状公共体育场地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6个,大型体育场地总面积达20.96公顷。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可用于避震疏散场所的教育和大型体育场地面积约165.6公顷。

4.4广场避震疏散场所空间资源

合肥市区现有大型广场5处:胜利广场、和平广场、市政府广场、人民广场、明珠广场,总面积29.2公顷。除建筑物及周边建筑物可能损坏或倒塌占地外,可用于防救灾空间有效面积按80%计算,可利用面积约23万㎡,人均0.07㎡。

5现状避震疏散能力评估

综合公园绿地、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广场五类主要的可用于避灾的场地总有效面积约2456.9公顷,人均避灾有效面积约7.37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人均有效面积5.8平方米、中小学人均有效面积0.34平方米、体育设施人均有效面积1.0平方米、广场人均有效面积0.07平方米。按照避震疏散场地人均有效面积3.0平方米,可以支撑约819万人的避震疏散要求(见表5-1)。

表5-1避震疏散场所用地资源统计表

6总结

首先,通过合肥市地震灾害要素及灾害风险的GIS评价,确定城市地震灾害安全空间。其次基于合肥市现状避震疏散场所现状分析,诊断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城市现状绿地、学校、广场等避震疏散场所用地资源总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作出分阶段、分区域现状避震疏散场所的抗震防灾能力评价。

参考文献:

[1]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合肥市城市避震疏散场所规划

[2]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合肥市综合防灾规划

[3] 李改维.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中国城市林业, 2010. 03

[4]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 苏幼坡. 日本的地震避难疏散场所. 现代职业安全, 2009. 7

上一篇:对培养幼儿良好秩序感的体会 下一篇:对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