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与禅宗养生思想关系辨析

时间:2022-08-12 01:35:28

少林武术与禅宗养生思想关系辨析

【摘要】从少林武术禅宗的结合点着手,以少林武术的价值取向为研究重点,挖掘其所受禅宗养生思想的影响,从根本上找出禅宗与少林武术两者的结合点,为当前少林武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少林武术;禅宗养生思想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olin Wushu and Health Preserving

Ideology of Zen Buddhism

HAN Sheng1, WANG Chun-lai2, YANG Bing3

(1. Capital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

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Abstract】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Shaolin Wushu and Zen Buddhism,with its research focus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haolin Wushu ,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Zen Buddhism on Shaolin Wushu, so as to find out the link between them,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f Shaolin Wushu.

【Keywords】Shaolin Wushu;Zen Buddhism;Health preserving ideology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时已化分为若干宗派,有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等。至唐以后,其他宗派先后隐弱,而禅宗在华夏的影响却越来越大。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便同中国的老庄和儒家思想融合并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中国本土文化决定了禅宗的发展路线,禅宗教派的形成对中国文化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希望通过阐述少林武术与禅宗的关系,使人们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对少林武术有进一步的了解。

1 少林武术

1.1 少林武术的起源与特点

关于少林武术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纭。有达摩创拳说、僧稠创拳说、隋唐创拳说、明清创拳说等。目前武术界较认可“僧稠创拳说”。

少林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少林武术以硬攻直进为上乘,朴实无华,不强调外形的美观,但招招非打即防,极具技击性。少林拳的起、落、进、退、反、侧、收、纵,均在一条直线运动,故有“拳打一条线”之说。这种风格使该拳种表现出朴素、简洁、刚健的美学特征。此外,少林武术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空”与“圆”的观念,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

“参正禅机,身心两修”是少林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主要特点。“身心两修”之心是指用心去体悟那个不能用语言表述的天地万物之大道,是哲学性精神修养行为;身是指外在的生理机能,“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都是体育锻炼行为。少林僧人通常将习武作为修禅的一种法门,练武时动中求静,也可以说是“行禅”。练武时手、眼、身、步协调一致,以达心空、意空、万念尽空的境界,参悟拳理,以明禅机。〔1〕

1.2 少林武术的发展

少林武术的发展过程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武以寺名,寺以武显,这句话同样体现了少林武术与佛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少林武术产生于北魏。北魏太和19年(公元495年)少林寺创建,从此,我国古老的武术技艺便落迹于寺院,并成为寺僧经常演练的修行内容。中兴于唐代。唐政权于公元621年册封大和尚昙宗为大将军,随后昙宗在福建莆田九莲山筑建了南少林寺。兴盛于宋朝。在宋代,少林拳术已增至一百七十余套,同时,十八般武艺也频传少林。壮大于元明。明代少林武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对外御敌护国、对内维护统治,体现出一种“保邦靖世”的主旨。到了明后期,少林武术便有了“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的美誉。〔2〕

2 禅宗养生思想

2.1 禅宗的起源及发展

禅宗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若想融入中国文化,必须合乎两个条件:一是具有独特性;二是适应中国原有思想文化发展的轨迹。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心性理论和修养方法就是合乎这样的条件而被吸收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的。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为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而进行了一次自我革新运动,而后又历经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等大德高僧们的不断传承与创新,最终经过六祖慧能的改革和创新,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在六祖慧能以后的近百年中,禅宗既吸收了印度大乘空宗(主张一切皆空)和大乘有宗(主张佛性为实有的思想),又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与道家的主静思想,进而进化成“五家七宗”,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2.2 禅宗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禅宗强调身体的和谐统一,主张通过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等方法来修习禅定,进而感悟世间万物。在《大学》一书中,孔子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说,入静在修炼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养生家则将此融入吐纳导引健身功之内,成为以静坐为特点的健身功法。佛教养生的行为规范多是对佛教信徒修行时的纪律约束,具体地说是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这种思想被吸收而融入养生学中,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的内容。

禅宗最主要的养生思想还是它的心性论,强调人的主体性。禅宗心性论是关于人心的本质与心性的特点、作用、意义以及心与性关系的学说。心性论的重点在于不断地完善和升华人的生命本质,实现生命的内在价值。因此,禅宗心性论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道家和儒家的心性思想产生了交融。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强调在现实中实现人生理想,认为人性的显现与提升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关键。由此可见,儒释道三家同样重视内在超越和主体思维,心性论逐渐成了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契合点。禅宗的心性论追求心灵的解放,发展到一定阶段,表现为佛性论。其宗旨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以求达到心性合一、梵我合一的境界。

3 禅宗养生思想与少林武术

3.1 禅宗与少林武术的结合之处

3.1.1 二者的最高境界都要靠“悟”才能达到

禅宗是中国化的宗教,禅宗的最大特点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它摆脱了印度佛教经典中的高深理论,全凭修行者的悟性与直觉体验,去明心见性,领悟宇宙永恒。总之,禅宗修行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武术的习练有相通之处。武术的最高境界也要靠习武者多年的自身体验领悟才能达到。拳谚云:拳打万遍,其理自现。当习武者到了言语道断、心思路绝的时候,就要找出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来,自悟自解。禅宗是一种修养,武术则是内外兼修,二者的最高境界都要经过“悟”才能达到,“悟”是它们修炼的共同手段〔3〕。

3.1.2 都是由原始技术加上理论知识的引导而发展成为完善的体系

“禅定”过去仅仅是作为一种修行方法,竟然由附庸而蔚为大观,与佛教大乘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从佛性理论、修行方式到终极境界和自我完足的思想的禅宗。而武术的最初形态只是人们为了生存而采用的技击手段,经过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历史的积淀,武术逐渐有了自己的价值体系、评判标准和审美方式,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武术。

3.1.3 动静结合

少林寺创建后,无论是跋陀传的小乘禅法,还是后来达摩授法的大乘禅宗,均以坐禅来修心养性。身体乃气血之本,气血通畅则壮,气血凝结则病。当僧人们因坐禅而导致经络不通、阴阳失调时,他们便参照动物的动作,如鸟飞、猴跳等,创编出一些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动作套路,让众僧演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再加上一些技击动作,逐渐形成了功夫套路。〔4〕少林武术有着很强的技击实战功效,但大强度的锻炼会造成气血过度的损耗,有损于身体健康,而中国传统思想讲究养生,要养,要调理。这时禅定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在修习过程中可以使人达到一种超乎寻常的安静状态,在这种安静状态中,人的身心可以完全的放松,新陈代谢指数降低,最后达到调养的效果。正所谓有动有静、阴阳调和。

3.1.4 在思想上都受到德行的约束

武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从古至今都是习武者严格遵守的准则。习武者深知“心正则拳正,心歪则拳偏”的道理,所以,他们往往择品性正派的人而教。少林武僧们力主“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佛教戒律非常强调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戒、定、慧是佛法的纲领,而戒为基础。《楞严》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少林武僧既受传统武德的约束,又受佛教戒律的约束,在此情况下,他们制定了合二者为一的少林习武《十戒约》,其要求佛门习武者要注意武德修养,慎勿因一时技痒、放逸,自丧其身,教育习武者不能欺压贫困,防止祸害一世。

3.2 禅宗养生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3.2.1 对少林武术技术动作的影响

从少林武术的某些技术动作名称与风格方面可以看出禅宗对少林武术的影响。在技术动作名称方面,少林武术的许多技术动作器械都是以佛教人物命名,如“达摩杖”、“达摩铲”、“罗汉拳”等,这充分体现了少林寺僧们信仰的坚定和对武术意义的深刻理解。在某些技术动作中,能看出禅宗在思想意识层面对少林武术的影响,如大洪拳中的小烈马动作,就是将左掌托于腰际,右掌立于胸前呈拜佛状。通过这个动作可以看出在技击过程中,少林武术仍表现出恭敬的求和心态,以慈悲为怀。在动作风格方面,由于少林僧人的生活长期受到佛教戒律的约束,而这种约束表现在少林武术动作的风格上,即是节制谦和,以防为先,攻击为后。

3.2.2 对少林武术心意的影响

(1)以禅的调心法为拳法的炼心法则

少林武术内功中的上乘功夫注重养气调心,实以心意之持守为要。《少林拳术秘诀》云:“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外民也。”古人喻参禅如用兵,这里反过来说技击如禅机,需有超越有为的、深沉而又镇静活泼的心态为本,才能立于阴阳不测之地。《少林宗法》第一篇,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以生命拼搏的技击术,须有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参禅悟道,解除对死的恐惧,放下自我的执著,当然极有利于搏击致胜之道。

(2)少林武术的拳势功法中亦贯穿着心意的锻炼

少林寺拳谱中指出:“手到不如身到,身到不如心到,先到以心,后到以身。”少林寺拳谱中又说:“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与心合多益力,手与心合更疾快。”这可以说是练武的一般性原则,因为在其它的拳种中这些内容也被强调,少林武术不仅具备这些一般性的锻炼,还要做到心中有佛,相信佛祖带给自己力量,充分发挥愿力信仰的作用而彻底抛开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禅与武的境界中。

(3)对少林武术“气”论的影响

少林拳术特别注重内功的修炼,认为武功“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其内功有养气、炼气二说。炼气讲究姿势、调息、运气,是一种在佛家禅功基础上吸收道教及民间气功而成的武术内劲气功。少林派所传练内功之境界分为三乘,下乘功夫以神气会合运行于内,调息活脏为特征。旨在尽快入静,心意领气,使神气相随,动气于内脏经络,以祛病健身,为拳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乘功夫以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补气相凝为特征,功成可以神役气,其气周行全身,不畏拳打脚踢,还可增强自己拳脚的攻击力度。上乘功夫为少林内功之最高境界,以能运行刚柔为特征,功成于刚中有柔,柔中带刚,随意变化、神速莫测。

(4)少林习武宗旨与戒约、武德都浸透着佛家禅宗的养生思想

少林武术源出佛门,深受佛学慈悲戒杀之影响,强调练武的宗旨在锻炼体魄、自卫防暴。少林武功素来极慎外传,若传予俗家弟子,必是心地善良、德行品格俱优者。据传觉远和尚曾立少林戒约十条,少林武僧历代多能守此戒约,即使挥戈上阵,也多师出正义。这不能不归诸佛家正旨及戒律的约饬,正是由于少林武僧有了“禅”之修养,所以能从好勇斗狠的“杀机”升华到超然于胜负、生死之上的“禅机”中去。此外,少林武术在练习的注意事项上也多受禅戒影响,尊师道、戒酒色,这些戒约虽对武僧而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少林俗家弟子的作为。

3.2.3 禅宗修行方式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为了达到养生的目的,大德高僧们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制定了一套完整而快捷的修行方式。禅宗的修行方式(如佛教禅宗的“六度波罗蜜”)对少林武术的思想意识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布施:布施是佛教禅宗“六度波罗蜜”的第一度,意思是使自己内心放下一切贪欲,将自己的一切都无条件地奉献给他人。布施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利他”、“利国”两方面,“利他”就是习武为人应扶助众生,积德行善。“利国”即将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

(2)持戒:持戒为第二度。戒约即我们所谓的不杀,不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妄语等。持戒使得少林僧人必须遵守这些约束和规范,约束着少林武术“血腥”的本性。

(3)忍辱:忍辱为第三度。忍辱即“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从慈悲救世出发,其要求修行者对别人的抱怨“受之不疑”,对现实遭遇不计较得失,对未来不贪心,要以自然的能度听任一切。

(4)精进:精进为第四度。所谓精进,就是随时随地、勤奋努力求证的恒心。少林寺僧不仅把习武看成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手段,更是把习武当做锻炼心智、磨练意志的不二法门。

(5)禅定:禅定为第五度。禅定追求扩而充之、动中求静、在内在外、无时无处。受“禅定”思想的影响,少林武术在习练的时候格外强调“不动心”。少林防身交手要诀曰:“与人交手,切忌心慌,心慌则意乱,意乱则失措”。

3.2.4 少林武术突出了禅宗养生思想

禅宗主张静坐修身、安定养性,倡导“顿悟成佛”。少林武僧将禅宗“入定”的修炼方法和对心性的修养引入少林功夫之中,使得僧人们修炼少林武术只为完善自我,力求通过修炼和对禅理的领悟达到无胜败心。禅宗养生思想强调自证于心,不外求佛。少林僧人在习武之时,始终把做修心放到终极地位,提出清静心就是修行的目标,把自心的体验当做实现路径,使修行的形式变成了简洁的感悟;把自心的澄明当做佛陀境界,使人生的超越变成了感觉的空明,这就使得禅宗思想那种完全心灵化的内在自觉、彻底无功利的精神超越融入了少林武术的技术风格之中。因此,将佛教修行与中国武术如此有机地结合,也是少林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的特质所在。

4 结语

禅宗,凝结着由中国历代大德高僧和优秀士大夫所构成的精英群体对于宇宙奥秘、人生真谛的体验和悟解。当少林寺僧人将般若性空等禅宗精神贯彻到少林武术修炼过程中时,少林武术便获得一种中国武术其他流派难以企及的境界,而形成了少林武术特有的有益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宗教神韵。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我们应该使少林武术进一步发扬光大。此外,在进行少林武术以及少林文化自我革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应保留其重要的人文因子,如禅宗文化等,而避免被过度的西方化、商业化!要让世人明白,让后人知道,少林,是一种文化!这不仅是武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庸云.少林武术的禅武关系〔J〕.中华武术,2003(9):22-23.

〔2〕郑若曾.江南经略・卷八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赵红波.论佛武结合的基础及对少林武术的渗透和影响〔J〕.搏击,2005(5):21-23.

〔4〕吕宏军.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少林功夫〔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61.

上一篇:PBL教学模式在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 下一篇:游戏教学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