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4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11 11:56:21

【摘要】 目的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母乳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 对照组予人工喂养, 口服培菲康治疗, 观察组予人工喂养, 口服培菲康, 加服茵栀黄口服液, 连用5 d。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每天胆红素下降速度。结果 观察组日均胆红素下降速度大于对照组, 且下降至102.6 μmol/L所需时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母乳性黄疸;茵栀黄;培菲康;疗效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 BMJ)是一种与母乳喂养密切相关的病理性黄疸, 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类型之一。随着母乳喂养的宣传和普及,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血清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呈脂溶性, 研究发现,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在较低水平时即可引起听力及神经通路功能损害, 从而导致听力异常[1]。因此亟需改变母乳性黄疸不需治疗的错误观念, 对母乳性黄疸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 可以减少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后遗症。近年本院在传统停母乳基础上, 应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有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门诊就诊母乳性黄疸患儿80例, 其中男42例, 女38例。按就诊顺序依次编号, 单数入观察组, 双数入对照组。两组均为母乳喂养, 查torch IgG及HBs-Ag及血培养均阴性,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2], 参照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制定的新生儿黄疸临床诊疗指南[3, 4]拟定:①单纯母乳喂养;②皮肤黄染出现时间4~7 d, 逐渐加深, 持续不退超过2周;③黄疸以轻、中度为主, 少数为重度, 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④一般情况良好, 生长发育正常, 肝无肿大, 并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感染、溶血症等因素;⑤ 停母乳后2~3 d, 黄疸明显消退, 哺乳后加重。

1. 3 纳入标准 包括:①新生儿期6~8 d后黄疸逐渐明显;②母乳喂养;③肝脾正常;④血清总胆红素值升高, 以间接胆红素为主;⑤排除溶血病、败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间接胆红素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4 排除标准 ①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或梗阻等造成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病理性黄疸;②观察期间不能有效配合执行治疗方案或退出观察。

1. 5 治疗方法

1. 5. 1 黄疸监测 仪器采用型号JH20-1B经皮黄疸测试仪, 在额部、面部及胸部各测2次, 取平均值, 平均值>220.6 μmol/L, 抽血化验明确诊断。

1. 5. 2 治疗方案 告知患儿家长黄疸可能导致的危害, 对不能或不愿住院及蓝光治疗的患儿, 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暂停母乳喂养, 口服培菲康(1 g/包, 含有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三联活菌, 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半包/次, 2次/d, 同时予新生儿配方奶粉喂养, 黄疸明显减退后再予母乳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国药准字Z11020607, 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3.3 ml/次, 3次/d, 连用5d, 继续母乳喂养。

1. 6 观察指标 JH20-1B经皮黄疸测试仪监测新生儿每日胆红素水平。

1. 7 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胆红素下降至102.6 μmol/L以下时间及平均每日胆红素下降值。

1. 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浓度、胆红素下降至102.6 μmol/L以下时间及平均每日胆红素下降值, 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前胆红素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均胆红素下降速度大于对照组, 且下降至102.6 μmol/L所需时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生成过多, 而肝细胞处理胆红素及白蛋白结合胆红素的能力相对不足。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衰老红细胞, 胆红素多与白蛋白结合称直接胆红素呈水溶性, 未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称间接胆红素呈脂溶性, 能通过血脑屏障导致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为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其发生率报道不一(0.5%~34%), 大部分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 但部分患儿体内因胆红素过高, 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及后遗症[5], 故应积极治疗。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与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关系密切, 可能与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 肠道重吸收胆红素增加有关。同时, 新生儿肠道细菌较少, 结合胆红素不能有效地还原为尿胆原。有报道母乳性黄疸与7/7基因型相关, 且母乳喂养新生儿黄疸时间越长, 伴7/7基因型者越多。

新生儿黄疸传统治疗主要是蓝光照射, 可使患儿体内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 不经肝脏代谢, 而是伴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蓝光照射需要住院, 费用高, 母子分离, 带来不便, 不易被家长接受。本研究通过停母乳辅助口服茵栀黄、培菲康观察疗效, 结果显示, 观察组日均胆红素下降速度大于对照组, 且下降至102.6 μmol/L所需时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确切,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丛乐.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损害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 14(2):81-82.

[2]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74.

[3] 张国风.母乳性黄疸的鉴别.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3): 131-132.

[4]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Pediatrics, 2004, 114(1):297-316.

[5] 牛志民.苯巴比妥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66例.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7, 24(3):265-266.

[6] 王威, 杨强.微生态制剂及其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0, 22(1):56-59.

[7] 黄志军.黄芩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天津药学, 2012, 24(3):61-64.

[8] 孟繁钦, 吴宜艳, 雷涛, 等.茵陈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9, 30(1):46-48.

[收稿日期:2014-04-11]

上一篇:试说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能力培养 下一篇:从国税视角看江苏工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