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生文学审美能力

时间:2022-08-11 11:14:31

如何培养高中生文学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责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如春风化雨,点滴滋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道德修养。

一、 观察感知发现美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清代文艺批评家叶燮也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他们都在强调美的客观性的同时,强调了审美主体的重要作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学是“人学”,是人对客观世界审美的精神产品,是对生活的艺术再现。在文学作品审美的过程中同样伴随着人们的精神活动。

(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美感知美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慧眼、心智发现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美,从大自然、从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看云卷云舒、日升月落、草长莺飞、麦浪翻滚;听流水淙淙、松涛阵阵、蜜蜂嗡嗡、鸟语啾啾;摸小兔茸毛、枝上嫩叶;闻泥土清香、花木馥郁;游目骋怀,纵情自然,领略大自然的情趣,让心灵变得像大自然一样纯净、澄澈、博大、宽广;感受亲情,友情,爱情,聆听老师父母的谆谆教诲,同学朋友的诚恳劝诫,感受人间真情的濡染,使我们的心灵纯真善良,仁慈友爱;关注社会百态,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使我们的心灵正直诚信,宽厚无私。在语文教学中,若持之以恒地引导启发,学生会对周围的人事,对眼见的自然万物格外留心,久而久之,就会培养他们发现美的一双慧眼,感知美的一颗灵心。

(二) 要让学生经常参与文学审美活动

我国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审美的观察力感知力的培养也绝非一蹴而就,甚至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它是一个长期工程,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需教师付出耐心细致,坚持不懈地艰辛劳动,需学生进行反复地尝试与训练。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写作,多听、多说、多看、多思、多读、多写、多积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如创办文学诗社、读书角,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古诗词默写比赛等。教师也要引领学生的审美活动,做文学专题讲座等,如“金庸武侠小说的美”、“《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等,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力和感知力就会稳步提高。

二、 品味鉴赏评价美

感知美发现美只是审美的初级阶段,接着还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赏鉴,说出为什么美,美在何处,这便是审美的鉴赏评价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老师问:“同学们,这一段(或这一句)美不美?”学生齐答:“美!”“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学生茫然。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评价能力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审美知识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作品,作家的创作风格;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学流派,文艺思潮;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的写作规律等等。

(二)从多方面多角度鉴赏评价

语文教学要时刻渗透诸多审美因素: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构思美、哲理美等,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整个过程能得到快乐,享受到审美的愉悦。高中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备了美的诸多因素,语美、景美、情美、理美、构思美,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赤壁赋》、王勃的《滕王阁序》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美,从传神的字词、优美的语段、点睛之笔入手,像品茶一样细细地斟酌品味,品出神韵,嗅到芳香,品出风味。在作文讲评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将自评、大家评、老师评相结合,让学生从写作训练中获得审美的快乐。

(三)多运用对比教学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新教材在文章编排和课后训练设计方面尤其注重这一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比较分为类比和对比,教学时也要按照这一思路进行,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分别比较出作家作品的异同。如李白和屈原的对比,李白和杜甫的对比,《归园田居》和《山居秋暝》的对比等等。

(四)搞好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新课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有效举措,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学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审美鉴赏的课题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如“宝黛钗爱情悲剧探因”、“关羽人物形象分析”、“漫谈《西游记》想象艺术”等,课题研究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提高。

三、 联想想象创造美

由审美感知到审美创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审美创造主要依托于联想想象,没有联想想象,就没有审美创造,也就不可能进行审美感知,审美欣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想象比起模仿是一种更聪明灵巧的艺术家。模仿只能塑造出见过的事物,想象却也能塑造出未见过的事物,它会联系到现实去构思成它的理想”(雅典学者裴罗斯屈拉特语)。孔子面对滔滔不绝的江河吟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慨江河浩瀚永恒,人生短暂渺小;李煜听到窗外的东风,唱出了家国衰亡的千古之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杜甫面对遭受安史之乱的长安城的春天泪流满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有这些经久不衰的艺术之美,都是作家联想想象的结晶,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典型,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培养审美创造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尊重审美个性

在文学的审美创造活动中主张审美主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个性化感知,个性化表达,审美追求的境界是“这一个”,不人云亦云,也不偏执激进。如学习《项羽之死》一课,笔者请学生以“我心中的项羽”评价项羽,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项羽是一个勇猛善战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有的认为项羽是有勇无谋自负固执的一介莽夫,有的学生则认为项羽是一个貌似勇猛而内心脆弱的输不起的懦夫……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对项羽的形象进行了评价,审美的创造力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学生因此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 注重情境创设

审美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启发性。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配乐朗读,生动的图片、鲜活的画面、歌曲欣赏、影视镜头等形式渲染气氛,为学生的联想想象搭建桥梁,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语)。身临其境,借助想象与文学形象同喜共悲,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同时还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由此及彼,使艺术形象在学生眼前清晰浮现,使人物的语言在耳畔回响,使人物的思想在血脉中流淌,使人物的情感在心中激荡,从而与文学形象产生共鸣,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绘画的眼睛”、“灵动的大脑”、“敏感的心灵”。

(三) 听说读写演结合

课堂注重合作探究,鼓励积极讨论,认真倾听,踊跃发言,构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机制。高中课文中有许多的空白点、悬念,戏剧中有许多的潜台词,常常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进行补写,如补写《项链》的结尾等;有些形象鲜明的诗歌,富有故事性,戏剧性,可以让学生改写,如《氓》、《静女》等;有些课文学完后还可以让学生仿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曾让学生以《梦游……》为题进行仿写,学生写得自由,尽兴,产生了不少佳作。许多小说戏剧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动作性强,人物语言富有个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排成课本剧,在班上表演,如《林黛玉进贾府》《雷雨》等的排演,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很好地体验了审美创造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该辛勤耕耘在百花园里,悉心地为每一棵花苗浇水施肥,使美的花朵开满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感知、发现、欣赏、创造美,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人格。

(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0)G0561)

(作者单位:酒泉市实验中学)

上一篇:论经典老课如何教出新感动 下一篇:撬开金口 激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