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文学青年式的语文教师

时间:2022-08-11 05:13:23

呼唤文学青年式的语文教师

“文学青年”是一个时代的名词——他们有着较高的人文素养,怀揣梦想,有着燃烧的创作激情;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胸怀知识分子的良知,有着独立的人格特质。然而,白云苍狗,时代变迁,“文学青年”似乎变得斑驳起来,渐渐隐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文学青年”曾活跃的身影已经陌生,那追求独立的个性已经寂寥,那激扬文字的热情已经消退。曾作为“文学青年”中坚力量的一群语文教师同样也在隐去,他们在考试大棒的指挥下,曾经拥有的激情、才情、真情在岁月的磨砺中正慢慢被销蚀。目睹这一切,我不禁在心中疾呼:语文教师需要“文学青年”!

语文教师呼唤“文学青年”,呼唤的是一种较高的素养,呼唤的是一种独立的意识,呼唤的是一种浪漫的理想。很多语文教师只有文学常识而没有文学素养,只知道唐宋家,而往往没有细细读过他们的作品;只知道鲁迅姓周名树人,浙江绍兴人,不知道他的文学个性和其作品的时代特征;只知道曹雪芹《红楼梦》中那个娇滴滴的林妹妹,却没读过原著,更不知道作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文学,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被抽筋剥皮了,只剩下一副骨架。

试想这样一个缺乏敏锐目光的语文教师,一个缺乏创作热情的语文教师,一个缺乏独立意识的语文教师,如何能培养出一批热爱文学、思维睿智的学生呢?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1.呼唤阅读意识。

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语文教师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积淀,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文、史、地以及自然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兴趣广,求知欲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都渴求知道。今天的教育对象,可以通过大量的信息渠道了解许多的新鲜知识,他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往往使老师汗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广,而且还要深。当然,语文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必要的。

2.呼唤创作意识。

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创作和写作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名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要分析范文得失,自己若不动笔写文章、没有亲身的体会,教学就容易隔靴搔痒,就违反了言传身教的教学原则。所以,师者,人之模范,语文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

另一方面,在当今这样一种评价体系中,学生和老师的功利思想都很明显,老师显得很浮躁。当我们的语文老师告诉学生“我手写我心”时,自己却懒得动笔。偶尔动笔,写的也是教学论文,为的是能得奖、评职称。久而久之,语文老师的观察力开始钝化,思维开始僵化,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开始弱化。表达能力的缺失,也会让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接受美妙的语言熏陶。但过去的老师不是这样的,比如朱自清既是教师又是作家,把两者结合得很好。在教学的时候,他的散文写作就已经很有影响了。还有沈从文、鲁迅、俞平伯、叶圣陶、夏丏尊等,他们用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文字,感染了多少学生!

3.呼唤独立精神。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什么是人文?有人把人文简单地理解成思想教化。于是,有思想、有意义成了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真正的人文,应该是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然而现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全讲真话,学生说话作文皆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这似乎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权威的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思想独立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的压缩下愈来愈小。于是,教参的目标成了唯一目标,教参的答案成了唯一答案,教参的模式成了唯一模式。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新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4.呼唤社会责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人希望文章能对社会现实产生针砭之效,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为文,应该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道义感和使命感。可是,现在很多时候,语文只成了一门纯粹的学科;文学只成了一堆单纯的文字。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很多时候心里关心的只是文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让学生学会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用八股方式理清层次,使文章看起来满篇锦绣、古韵悠远。于是在很多学生的文章中,吟风弄月,陶然自我,尽管有时也是真实自我的展露,但其中太多的是虚浮与柔弱。当文字全然变成看风花雪月、听风声鹤唳之时,其实作者的良心已经在渐渐地亏空了。

为什么写作?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得与技能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建。我们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有历史使命感的写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回归写作的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随时张开获取信息的触须,时政的、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的现实活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要有观察,更需要思考。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从而影响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新时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内省,语文教师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脚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上一篇:广东高考有机合成题解题思路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