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8-11 05:01:18

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影子。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就在课堂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王红家种了一片茶,在茶山上装了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他的射程是12米,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因为我们这里是铁观音茶的主要产地,茶山随处可见,所以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我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时,我就根据班级男生与女生人数设计了一个 很简单的题目:六2班有男生22人,女生26人, ?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题目是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老师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那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就先让学生自主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圆,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认识圆的半径、直径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结论让学生验证。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画线段图,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线段图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从抽象转化为直观,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我觉得利用线段图辅助学生理解题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五分之二,第二天修了全长的三分之一,还剩32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长?那些中等生读完题目无从下手,看到这种情况,我在讲评时,就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我发现学生根据线段图很快就能列出算式。因此,我建议学生以后在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多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大量解决问题的活动逐渐培养的,也是在各个领域数学内容的教学中逐步发展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如在教学“折扣”知识之后,在教学中,教师腾出一定的时间,创设”模拟购物“情景,俩件同样30元的商品,甲超市打九折出售,已超市买四送一出售,让学生选择最划算的购物方案。学生通过计算选出最优惠的方案,并懂得了买东西要货比三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次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物,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课堂标准为指导,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信息化对我国公共就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拓宽数学教学渠道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