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黄土丘陵区人工造林技术探讨

时间:2022-08-11 12:48:41

当前黄土丘陵区人工造林技术探讨

黄土丘陵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黄土地貌形态。它是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区雨季集中于7、8月份、降水强度较大,被地表流水冲刷形成的。黄土丘陵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形成水分条件完全不同的小环境,而且本地区的水分蒸发量大,增加了人工造林的难度。过去这一地区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造林技术运用不当,在造林中把关不严,加之受恶劣的气候影响,春季造林时干旱多风,根系供水能力弱,导致苗木失水死亡,即使造林后第1年成活,也经受不了旱季与冬季的考验,秋季或来年苗木大量死亡;加之造林成活后管护不力,人为破坏严重,使造林失败。造林后对幼林缺乏必要的抚育与管理,只要求成活率,不重视造林质量与后期管理,造成低效林与小老树,致使森林无法发挥其效益。本文从造林的整体过程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造林技术。

1 造林设计

1.1 科学的规划设计是保证造林质量的前提

科学的造林规划设计是提高造林质量的重要环节。黄土丘陵区由于地形复杂,坡向、坡度、坡位不同时,在同一地区可形成许多小气候,不同的立地类型土壤含水量不同。造林规划设计是造林的基础工作,具体的讲就是根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对宜林荒山、荒地及其它绿化用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实用的一整套造林规划和造林技术设计方案,使营造林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达到高质量、高效益。

1.2 造林模式与树种选择

根据造林地不同的立地类型,选择不同的造林模式。按坡向、海拔、坡度等进行立地类型的详细划分。

黄土丘陵区常见的造林树种有侧柏、油松、樟子松、刺槐、杨树、柳树、元宝枫、紫穗槐、文冠果、连翘、沙棘、柠条等。在树种设计中,坚持“适地适树适林种”。选择树种根据:①树种抗逆性强弱;②树种耗水量与水分利用率大小;③树种生长动态与当地降雨分布吻合;④树种的生态群落林学特性等。

1.3 合理混交

混交林配置:①行间混植,按规则的行间混交,同一树种组成的行沿等高线分布,与其它树种组成的行相间排列。适宜在较大坡面上选用。②块状混植,不规则的成块混植,适宜在坡面支离破碎,沟流面积较小的地方选用。适宜混植方式有:针阔叶树种混植、乔灌木混植和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的混交林。在造林设计中,要考虑到充分发挥树木防护作用和保持水土作用,采用带状混植方式,针叶树与灌木、针叶树与阔叶树、针叶树或阔叶树在局部区域采用块状混植法。

密度是影响造林质量乃至造林成败的重要因素,在黄土丘陵区营造生态林时,适宜的林分密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确定树种或林种时也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①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相比要密一些。②生长慢的树种要密植(侧柏等)。③树干容易弯曲或倒伏的树种要密植。④在生长慢的瘠薄地要密植。⑤在不容易进行抚育的地方要疏植。⑥萌芽力高的树种要密植(沙棘、火炬树等)。

2 良种壮苗

种苗质量是营造林质量的基础,乡土树种应优先发展。壮苗就是指地径粗、根系发达,苗木有一定高度,重量大,顶芽饱满且壮的苗木。造林所用的苗木种类一般是裸根苗或容器苗。春季采用容器苗或裸根苗,雨季采用容器苗,秋季采用裸根苗。近年来大量的造林实践证明,容器苗造林成活率高,基本不缓苗,生长快。所以,栽植针叶树时,春雨季一般选用较大规格的容器苗,秋季栽植使用的则是截杆的裸根苗。截杆苗因为地面上部很短,栽植后能抵抗冬春季的干燥、寒冷。

3 整地技术

3.1 水平沟整地

此法主要考虑栽植树木的生长、土壤条件及施工费用等综合因素。水平沟+鱼鳞坑组合整地规格,其水平沟深度60cm时比40cm和80cm深的效果好。深60cm以下土壤水分的变动少,整地的效果差。如果酌情施工费用和栽植树木生长的情况,把整地深度定为40~60cm为宜。水平沟沟距确定为4m为宜,结合造林地的坡度,使沟内地面保持水平,防止雨水沿沟倾斜流走,将表土回填到沟深2/3处。

3.2 鱼鳞坑整地

适用于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干旱石质或土石山地及黄土地区,地形破碎,多用于25~35°的陡坡上,或坡面凸凹不整、支离破碎的坡面上采用。

4 栽植技术

4.1 栽植季节

在春季、雨季和秋季3季造林均可以。但要遵循树木的生长规律(生长季节),选择适宜期栽植。春季栽植选在土壤解冻,树木萌动之前的3月中旬~4月中旬;雨季栽植选在当进入雨季,下过一场透雨后,即选在7月上旬~8月下旬;秋季栽植选在树木停止生长,刚刚进入休眠,土壤封冻之前的10月中旬~11月中旬栽植为宜。

4.2 裸根苗栽植

裸根苗栽植习惯于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法。这种方法应用已久,但要掌握好技术要领,还必须有个较长的实践过程。踩、埋、提操作不好,会使苗木伤根、窝根、透风,甚至死亡。踩要踩紧踩匀,埋、提要轻,栽植坑要大一些,使人可以用脚踩实为宜;挖坑时特别注意把湿土堆放在一边,栽时要把湿土回填到苗木根部。提苗时要在回填第1次湿土后轻轻提苗,使其不窝根,不伤根;第2次回填湿土后要踩实,使苗木根系不透风。如果秋季栽植截杆苗(刺槐、灌木),栽后要埋土堆,可起到防止苗木失水和越冬兔害等作用。深度以正好将苗木顶部不露为宜。冬、春季节干旱多风的地区,可以将针叶树的树冠用土封埋,来年5月中旬将土堆刨开,将苗木扶正,可大大提高针叶树种的成活率。

4.3 容器苗栽植

容器苗造林是解决黄土地区土壤含水量低、造林成活率低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在雨季,黄土丘陵区只要下过一场透雨后,采用下列方法就可使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①苗木在出圃前,要浇水1次,使容器苗充分吸水,浇水时切忌浇不匀,浇不透。②尽量不使袋内的土体松动,起苗时切忌用手拔苗、起苗;装卸车、栽植过程中保护根球。③栽植深度,埋土深度比根球高出3~5cm,切忌根球土体露在外面。④栽植前要用小刀划破容器袋或杯,并去掉容器,切忌用手撕或拽破容器袋或杯。⑤栽植坑不宜太大,视容器袋直径和高低,穴或坑挖的越小越好,切忌挖大穴或大坑,动土过大,土壤易干燥,影响苗木成活。⑥栽植时先把穴或坑底部挖或填平,容器苗放在坑的中间,回填湿土,并用铁锨把把苗木周围的土扎实,切忌用脚踩实,再次回填土时可用脚踩实。⑦栽植后,苗木根部要用草覆盖,切忌。

4.4 苗木保湿措施

4.4.1保湿措施。①保证苗木质量,特别是要保持苗木根系完整。②选用当地苗木,可减少运输中水分损失,适应当地干旱气候。③推广截杆、埋苗造林措施。可利用黄土透气性好,幼苗再生能力强特点截杆造林,有效预防多风引起的苗木失水,防止水分过快散失。④应用生长调节剂以调节内源激素平衡。⑤应用蘸根、吸水剂、生根粉等苗木处理方法,增加根系吸水能力等等。

4.4.2注意事项。①做到起苗时根系尽量多带侧、须根,就地用湿土埋住根系。②苗木分级、包装、运输中要做好覆盖遮荫,使苗木根系和苗径不能在栽植等各个生产工序中露天暴露。③在雨季运输容器苗木,起苗时先浇足水,确保容器袋不散、不破损。途中用遮阳网覆盖,运到栽植地后要假植,并做好遮荫覆盖。栽时苗木装编织袋,随用随取。按照造林时间和用苗计划,做到当天起苗,当天运苗,当天栽植。剩余的苗木做好假植保护措施。④优先选用当地苗圃苗木,减少运输中苗木水分损失,尽快适应当地干旱气候。⑤秋季栽植刺槐、紫穗槐等阔叶树时,采用截杆、用土埋苗措施。充分利用黄土透气性好,幼苗再生能力强的特点,有效防止冬季多风引起的苗木失水。⑥去掉容器袋,集中回收,保护好环境。

5 造林地保护措施

俗话说“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对幼林实施抚育管理是确保造林后树木的成活、保存与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村庄附近或者容易受到人畜危害的造林地块,要在造林前后采取封闭措施,防止人畜进入林地。经过实践证明,在人畜活动频繁的地块拉网封闭造林,可以使过去多年造林无法保存的地块成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要在规划设计中将这一部分充分体现。

在造林实践中,造林的每个环节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都很大,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其它环节是无法弥补的,所以造林和营林(后期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操作体系,才能有力地保证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保证其良好的发挥三大效益。

上一篇:探讨城市街道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 下一篇:论语文教科书内容的文本教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