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调查分析

时间:2022-08-11 12:08:05

北京市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调查分析

摘要:对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影响发展的因素、城乡体育发展衡量的主要要素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进行分析。认为北京市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在体育设施、体育观念和参与度及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应加大对农村体育发展的资源投入和给以政策的倾斜。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6-0028-03

北京市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是指打破北京市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体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北京市城乡体育人力资源、设施保障、资金投入等要素相互融合,逐步达到北京市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过程[1]。为了解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本研究围绕相关问题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设计征求了20多位体育社会学专家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并进行较小范围重测,以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发放中利用分层抽样的办法,从北京市18个区县各随机抽取30名大众体育管理者(包括乡、镇),从市体育局抽取2名大众体育管理者,共计542人。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现将调查的情况分析如下。

1 体育工作者的评价

1)对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总体评价。

调查发现,认为“城乡体育发展差异正在逐步缩小”的占62.18%;认为“城乡体育发展差异很大”、“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体育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且还会持续较长时间”的,分别占34.13%、36.53%、36.53%;认为“城乡体育发展很协调”的仅占18.82%。可以看出,大多数北京市城乡体育工作者认为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这种状况,大部分人(62.18%)持乐观态度,认为城乡体育发展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2)对差异的主要原因和表现的评价。

调查发现,认为造成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占75.65%,其次是地域,占55.54%,是体制、文化、政策的各占37.08%、41.14%、33.95%。认为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差异的主要表现是经费投入、设施条件、体育观念的分别占68.71%、57.56%、50.55%;认为是体育政策导向、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活动内容的分别有31.00%、36.90%、29.34%。

3)对衡量指标的评价。

调查发现认为衡量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指标为体育经费水平的占68.82%,认为体育观念和意识水平的占64.58%,认为体育场馆数量及开放程度的占64.09%。这与北京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域原因和文化原因导致了城乡居民体育观念上的差异以及体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有密切关系。体育经费水平依然是衡量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2]。

2 社会体育要素分析

1)体育锻炼场所。

体育锻炼场所是城乡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对促进城乡居民从事体育消费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调查发现北京市城乡居民的主要锻炼场所排在前3位的是全民健身路径、公园、文化广场。60%的被调查者认为北京市体育锻炼场所能够或基本能够满足大众体育健身的需要。

2)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组织。

北京市城乡体育工作者认为开展和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应考虑的因素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体育活动场地条件”(74.17%)、“群众的体育兴趣”(73.80%)、“体育活动经费情况”(71.40%),这表明场地因素、观念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北京市城乡居民开展和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3)体育经费。

体育经费指政府经办事业支出的费用,一个地区体育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体育事业的开展[3]。北京市各区县是否有足够的体育经费保证是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的考察指标之一。31.73%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区县的体育经费入不敷出,46.73%的认为所在区县的体育经费勉强够用,仅有17.90%的认为所在区县的体育经费有保证。

4)体育资源。

调查发现北京市主要体育资源排在前3位的是“体育场馆资源”(60.14%)、“体育自然资源(山、川、水等)”(45.20%)、“体育人力资源”(45.20%)。体育场馆资源能否向广大城乡居民充分开放,成为人们锻炼的主要场所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山、川、水等体育自然资源在农村地区尤其丰富,但目前还有待开发和利用。体育人力资源包括体育运动员、体育教师、体育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是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资源。北京市城乡体育还没有固定的项目资源,缺乏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4]。

调查发现,49.08%的人认为所在区县城乡间体育资源差异程度较大,44.46%的认为有差异但不明显。城乡体育资源的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农村缺乏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但体育自然资源丰富,如能与体育旅游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将会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

3 各区县体育发展差异

1)体育发展水平。

调查发现,20.11%、53.87%、24.17%的人分别认为所在区县体育发展处于北京市前列、中等及落后水平。48.52%、43.73%、6.64%的人认为北京市各区县体育发展基本平衡、不平衡、很平衡。通过调查,94.09%的人认为北京市各区县体育经费不平衡,56.96%和54.00%的人认为北京市各区县体育产业开发和体育活动组织不平衡。

2)影响体育发展的客观因素。

认为影响体育发展的客观因素中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经济状况”(83.21%)、“居民素质”(52.21%)、“地理位置”(50.00%)。这与之前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首先,各区县的经济状况是本地区体育发展的决定因素;其次各地区居民的素质决定人们的体育观念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第三,各区县的地理位置影响了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远郊区县与近郊以及城区的体育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体育传统和历史文化并不是影响本地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

3)急需解决的问题。

调查发现,73.62%的人认为“增加体育场馆、降低收费标准”和“政府多组织群众体育活动”是区县体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场馆应尽量向公众开放,社会体育场馆应降低收费标准。政府应多组织群众性的大型体育活动[5]。

4 对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认识

1)对城乡体育发展主要差异的认识。

调查发现,认为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主要差异依次体现在“体育设施的差异”(62.55%)、“大众体育的观念及参与度的差异”(60.52%)、“社区体育管理的差异”(41.33%)。良好的体育设施是大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目前农村体育设施条件依然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大众体育的观念及参与度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一部分农民对体育锻炼与日常劳动之间的认识存在误区,体育观念不强。在农村地区缺少社区体育管理机构,对农民日常体育锻炼和赛事组织缺少必要的管理措施。科学锻炼指导上的差异、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差异、学校体育发展的差异3项排名靠后,说明在北京市城乡体育工作者看来,科学锻炼指导、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学校体育发展并不是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差异。

2)对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认识。

调查发现,57.01%的人认为构建北京市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非常有必要,40.77%的认为有必要,仅有1.29%的认为没有必要。74.54%的人认为构建北京市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仅有1.29%的认为不重要。可见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必须要构建北京市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3)对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策略的认识。

调查发现,73.43%的人认为促进北京市体育城乡一体化首先应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众体育的发展程度与人均经济实力有着较高的相关度,因此促进北京市城乡体育一体化、缩小城乡体育差距,首先必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农民真正有余暇时间和经济条件进行体育活动。68.53%的人认为应该在体育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向乡镇倾斜,加大乡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体育事业是公益事业,政府在体育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理应增加向乡镇倾斜的力度[6]。农村拥有巨大的体育自然资源,加快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把两者合理充分地整合起来,是统筹城乡体育资源的关键。

5 对北京市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1)在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方面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体育发展方向。

相关部门在为城乡体育发展的方向进行规划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政治、体制、经济、地域、文化等多重因素[7]。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目标,以确定符合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发展方向,真正把农村体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引导体育消费观念。

更新农村居民的体育观念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介和组织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广泛的体育文化宣传和健康教育,让人们在耳濡目染及亲身领悟中产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对健康的新认识。

在体育消费宣传方面,应引导人们将体育消费逐渐纳入自身传统消费领域中,促进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信息,体育食品、饮料,体育等消费普及和高调发展。

3)整合城乡优势体育资源,加大农村体育支出。

应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体育的支持力度,实施城乡帮扶机制,促进体育均衡化发展,整合城乡优势体育资源,开放部分学校场馆。鼓励民间资本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健全体育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和建立一个统一开放与竞争有序的城乡体育市场体系。

运用体育公积金扶持农村体育,建立农村专项体育基金[8]。逐步加大场地设施建设投入,尽快改善北京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现状。

4)健全管理体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建立和完善市、乡镇、村3级体育网络,完成各类体育协会的组建,加强对协会的指导和管理。实施体育发展工程,完善组织建设,加强体育管理,优化管理制度,使有限的农村体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大力推动北京市农村体育发展。使乡镇“村村都有篮球场,村村都有篮球队,家家都有运动员”[9],积极推动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5)加大农村体育人才培养力度。

北京市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应大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鼓励优秀人才投身农村体育事业。加强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与此同时,应积极组织编写一些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教材,适应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骆秉全,郑飞. 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 体育科学,2010,30(11):24-33.

[2] 骆秉全. 对北京市全民健身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 体育科学,1997,17(4):23-26.

[3] 代金明,黄延生. 城乡结合部社区流动人口的体育管理体制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8,30(2):35-38.

[4] 骆秉全. 北京市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2007(5):13-15.

[5] 骆秉全,孙文. 多元化筹集农村体育经费问题研究[J]. 体育科学,2007,27(4):31-38.

[6] 北京市体育局. 北京市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S]. 2000.

[7] 朱建民. 政府在体育管理职能中的定位思考[J]. 科技信息,2006(3):35-40.

[8] 吕树庭,裴立新,王垒,等. 以小城镇为重点的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 体育学刊,2005,12(3):1-4.

[9] 2009年北京体育年鉴[Z]. 北京:北京市体育局,2009.

上一篇:聋哑女孩在困境中化蛹为蝶 下一篇:陈伦贤:仁心悬壶行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