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

时间:2022-08-11 06:55:55

加快完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是完全放弃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对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石的中小企业,自然不能不进行规范、引导和扶持。

一、建立全国性中小企业行政管理机构

在号称自由经济的美国,联邦政府、联邦贸易委员会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工业管理机构,但有一个政府机构叫作小型企业管理局。这个机构主要任务是帮助小企业发展,使小企业获得贷款。日本也有类似的机构,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相比之下,我国虽然有很多部门或多或少地介入了中小企业管理,但正因为此,造成了政出多门、缺乏协调的现象。所以,从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政策上看,它们需要一个稳定协调的经济政策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这就要求建立全国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中小企业实行政策管理,宏观指导,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与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素质,增加活力,逐步缩小我国中小企业与国际先进国家中小企业的差距。

二、制定发展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1、产业政策。国家各项产业政策中应当有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从事国家急需发展产业的专门政策和措施,制定专门政策,促进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中小企业合理布局。

2、禁止垄断政策。除国家明确宣布的极少数行业外,其他大多数行业的应禁止和反对垄断,保持中小企业平等参与竞争,允许其自由进入与退出。制定禁止垄断政策,限制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吞并和排挤,是保护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这种保护并不意味保护落后,而是在保护中鼓励竞争,在竞争中扶植先进。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引导,使中小企业地位不断提高,为其不断壮大与发展奠定基础。

3、税收政策。对劳动密集型、微利型企业实行税收政策支持,对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小企业适当减免税收。

4、就业政策。从财政补贴、低息无息信贷、减免税等多方面鼓励小企业安置就业和再就业人员。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小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和一般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措施

1、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门金融机构和部门。这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金融支持手段。日本政府在战后相继成立了三个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资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这三家金融机构平均每年贷给中小企业的专款大约为6万亿日元。有鉴于此,我们既可以在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信贷部门,也可以要求诸如中国民生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等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支持对象,要求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把乡镇企业作为主要支持对象。

2、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1)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或者组建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类似于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由该机构担保,帮助中小企业顺利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该机构也可以由中小企业组建联合担保共同体,实行股份制,担保比例和额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2)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实行财政预算分级管理的体制下,国家对省、地(市)、县安排财政支出时,可按一定比例提取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或由国家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组建,还可以通过社会集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形式扩充基金,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

3、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也称风险基金,其投资对象主要是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资,同时由于信用低且无可供抵押资产的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甚至是仅仅处于构思中的企业。创业基金投资的目的不是控股,而是通过资金和技术授助取得部分股权,促进受资公司的发展,使资本增值。一旦受资公司发展起来,股票可以上市,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在股票市场出售股票,套现后再去寻找新的对象。创业基金与常规投资不同,常规投资由于风险制约,只在项目有偿还能力,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才敢于授资。而创业基金则相反,它主要在企业的初创时期、经营困难时期和需要扶持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创业基金是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如DEC公司、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等都是创业资本投资的成功代表。创业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是国内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海外资本、养老基金以及政府等,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有限责任公司或是股份有限公司,封闭型或开放型。

4、开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美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都有第二板市场,其上市条件比主板市场低,有利于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上市。香港联交所将开辟第二板市场,为内地民营高科技企业上市提供通道。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进一步成熟,利用证券方式为中小企业发展募集资金也会成为一条可选途径。

上一篇:民企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棉纺织企业生产控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