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教学初探

时间:2022-08-11 05:41:14

浙教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教学初探

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浙教版必修3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教学内容包括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和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这章内容作为人体稳态的子章节,重在强调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先从免疫的三防线,讲到具体的特异性免疫,再到免疫异常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从稳态维持入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1.生活经验――原有认知发展为基础

本章知识不多,但复杂抽象,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尽量让空洞的知识形象起来,可以从已有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多数内容学生都有听说或有切身体会,比如感冒、打疫苗,伤口发炎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

初中教材对人体的免疫已有初步介绍,主要是三道防线的介绍。高中教材也以这章为基础:

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细胞的分子组成(免疫细胞也是组织细胞),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抗体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细胞的结构(淋巴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细胞膜与细胞壁(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特异性免疫中淋巴细胞如何识别病原体),细胞质分泌蛋白的形成(抗体属于一种分泌蛋白),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抗体出细胞属胞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必修2《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分子基础(抗体产生需要的特定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抗体的合成过程)。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内环境与稳态(免疫是机体维持稳态的必要过程)。

三、教材处理

本章第一节内容难度不大,讲清楚两道防线,并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和总结。但第二节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微观动态过程,它既是第二节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过程复杂,需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在教材处理上,可以把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和第二节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放在一起作为第一课时,让学生弄清前两道防线,并引出第三道防线及指导学生预习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以简化第二课时难度并提高第二课时的上课效率。所以,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探求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而第三课时讲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以具体实例分析为主。

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病原体在人体的旅行为主线”,沿着由外向内的顺序,引导学生学习人体的三道防线。我们的皮肤、黏膜上有很多病原体,但是人体仍然是健康的,说明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当第一道防线破损,病原体就会乘虚而入进入内环境,这时人体的防御任务就交由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的特点是出现快,作用范围广泛,但强度弱,对一些致病性较强的病原体无能为力。第二道防线被突破,人体就会启动第三道防线中的体液免疫,当体液免疫仍不能彻底的消灭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病原体时,病原体就会继续入侵细胞,这时就需要细胞免疫来对付入侵细胞的病原体。当人体的三道防线都不能保护人体时,内环境的稳态就被打破,人就会生病。第一课时以讨论探究为主,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从皮肤、粘膜的保护入手,假设情景:当手指被割破而伤口较轻,供同学们讨论,弄清楚皮肤炎症反应既而理解第二道防线。再假设情景:伤口较深供同学们讨论,从大家的经验(要注射破伤风疫苗)入手,引出第三道防线,这样处理,可以让教学较为完整和系统。第二课时采用“动态观察――静态讲解――图解归纳”,尽量使抽象内容形象化,而第三课时可采用开放式教学,尽量让学生讲解,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起综合指导作用。

五、教学过程中的探讨点

1.什么是免疫?三道防线的叫法

浙教版的定义:一般来说,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通过免疫,使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从而达到自我保护。把第一道防线叫体表屏障,第二道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称为特异性免疫,而人教版把一、二两道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称为特异性免疫,所以第一道的体表屏障应该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范畴,而浙教版的称法只是更为形象的理清三道防线的具体工作。

2.免疫系统的构成

本章的标题叫《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基本分析免疫功能的三防线,以及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可是对于免疫系统到底由什么构成,还不能完整的表达,只是有个大概的概念,所以教师还是应该在讲完第二课时后,总结出免疫系统的组成,这个在教材中没有完整体现,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书本52页图3-2细胞免疫示意图和书本54页图3-3体液免疫示意图,是了解两个过程的重点,但如果只是从两个图单纯的记忆入手,肯定给学生学习增加难度,而且容易遗忘。所以应该讲清楚淋巴细胞如何识别抗原,淋巴细胞分为B和T两种,而T淋巴细胞又分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T细胞,辅T细胞在整个免疫过程中都起了辅助。只有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内环境中的抗原,T淋巴细胞只有通过巨噬细胞的呈递才可以识别抗原。清楚这一点以后,整个过程便可以迎刃而解。

4.理清各种细胞的作用从而明确叫法

在整个章节中,出现了多种细胞的名称,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如书本48页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书本49页巨噬细胞、白细胞,书本50页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书本53页中的辅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致敏B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首先应弄清来源: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属白细胞,而淋巴细胞的B和T细胞,根据两个免疫的过程,受抗原刺激以后继续分化的叫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所以如果是细胞免疫,则叫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如果是体液免疫,则叫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有同学曾提出,效应T细胞应该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这位同学比较认真,也确实没错,老师可以这样解释:要分化成效应T细胞的只能从细胞毒性T细胞而来,而每次都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过于繁杂。

5.免疫学的应用

儿童免疫接种、血常规分析、过敏、器官移植等,日常生活中免疫无处不在,所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免疫?把免疫学应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让课堂知识活起来,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让学生不只是学知识,还要用知识服务于自己和家人。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观城中学

上一篇:浅析利用电脑进行美术教育的好处 下一篇: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