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微观分析

时间:2022-10-04 02:20:45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微观分析

摘 要:针对初中科学“认识简单机械”中杠杆这部分内容,本文将通过呈现教材内容表达的过程,分析教材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理论和经验做出课程评价,给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杠杆 内容呈现 内容分析 教学建议

一、学习任务分析

《2011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为:知道常见的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特点;用简单机械解释一些生活实例[1]。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一章中对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的概念及一些工具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对撬棍的使用中知道杠杆并了解杠杆三个重要位置:支点、阻力点、动力点,对杠杆尺实验探究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对杠杆类工具进行比较并研究三个位置,判断是否为省力杠杆,对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的概念进一步学习,对不同坡度斜面作用是否省力进行探究,进一步对自行车上简单杠杆的学习。同学们对这些实例具有初步的了解,但仍不能知道其中具体的原理,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小学阶段对科学的了解停留在“是什么”——概念、分类。同时,在本章“能量转化与守恒”中,也已经学习不同形式能可以转化,功是量度,机械功的计算。“认识简单机械”是对上述所学的知识点的扩展延伸,又为后续动能、势能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详实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是实现成功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1.整体分析

“认识简单机械”教材中设置有八个栏目(读图、思考、讨论、实验、探究、活动、阅读、练习),交错有序分布在教材的各块内容中。从新课导入“使用开瓶器”的例子,通过举例生活中实例以及身体上的杠杆,简单滑轮,斜面的机械效率探究等内容,从概念到性质以及应用,环环相扣,逐级递进,形成一种螺旋式学习的方式。本节课中对难点处理:“杠杆的平衡”进行实验、“杠杆能够省力还是费力”进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以及滑轮组进行活动,以及探究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本质。这种学习方式立足学生发展,强调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

2.针对杠杆这部分内容具体分析

2.1教材内容:你有没有使用过开瓶器?利用它你只要用较小的力就可以将瓶盖打开。这个开瓶器就是一种被称为杠杆的简单机械。为了认识杠杆的特征,我们先来细致地观察用硬棒撬动石头的事例[2]。

分析:课本一开始用“你有没有使用过开瓶器”这样一个问题,使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忆开瓶器使用过程。教师这个时候,再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同学们这是一种杠杆。这样既能让同学们觉得熟悉,但又说不出个究竟来,激发同学们继续了解什么是杠杆,到底杠杆有什么特点,怎么样判断杠杆。很显然,编者顺藤摸瓜,又将视角转化为探究为更加直观的事例——用硬板撬动石头。为下面继续分析学习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作过渡。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杠杆的基本要素,符合科学初中课程理念。

2.2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你还能举出杠杆的其它实例吗?并找出他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分析:学习杠杆的五要素后,教材中给出踩踏式垃圾桶和指甲钳图片,使同学们通过具体实例深入了解杠杆,而不是单单着眼于对杠杆的要素下定义。实际上,可以运用新课导入中开瓶器的例子做分析,这样对前面设置的疑问通过学习给出了回答。开瓶器的支点分析可以选取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通过开瓶器上的凹痕就知道支点在哪里,可添加这类图片。实际上“开瓶器”分析是现成的课堂资源,从这个角度出发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此外学生举例可以帮助同学们经历一个“举一反三”的学习过程,也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3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

分析:唯一的实验探究,其中对实验的具体开展形式并没有作要求,可以开展教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分组实验。在教材中明确指出实验目标、器材、操作步骤以及讨论。很显然这个实验同学们按照书本的提示也是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则杠杆处于平衡。这个实验更加倾向于验证性的实验,因为实验已经在课本中给出一些具体的步骤和需要测量的量。简单地告诉学生步骤和要求,如果再去搞探究的话往往偏离探究的轨道。当然,一味让学生用探究方法来做实验,考虑到目前学生学习水平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果启发式教学适合班级同学,则启发式教学;如果接受式教学适合同学,则接受式教学。如果能够将启发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并用,可能更加容易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也有益于学生个人的思维发展。同学们自主参与实验中,改变同学们被动学习的方式,确立同学们在学习中主人翁的角色。

三、结语

只有通过类似的教材微观分析,呈现教材编写的主要过程,了解教材编写意图,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处理,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达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S].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应湾湾(1991-),女,浙江台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吴众垚(1991-),女,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徐滨(1992-),男,浙江余姚人,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上一篇:热电厂少油量点火系统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浅谈投资黄金市场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