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

时间:2022-09-23 01:32:01

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比较符合英语学科性质和规律的评价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在介绍形成性评价含义和特点基础上,结合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实需要,对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高中英语 评价主体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把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能力的唯一标准,将笔试作为考查学生素质的唯一手段,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评价方式难以适应高中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无法实现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诊断和促进作用。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激励作用。”

二、形成性评价的含义及特点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能力发展所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观察、考查、测验、活动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过程和合作精神等进行持续评价。它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社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不仅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合作精神等。其目的是确定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和未掌握的部分,不是为学习者分等或鉴定,而是帮助学生或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学习上。

与我国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较而言,形成性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终结性评价模式下,教师几乎是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但是形成性评价是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现状,加强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等交互活动;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三是评价内容的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考试中所取得的分数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三、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1.充分调动多方面的评价主体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评价实践中,教师几乎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导致了在对学生评价中缺乏一定的客观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提高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充分调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主体,实现形成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注重形成性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改变单一的纸笔测验和过分强调终结性测试的偏向,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形式的探索,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在改革纸笔测验的同时探索评价方式、手段、工具的多样化与形成性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1)形成性评价形式和内容应当是一致的,以前评价内容侧重单一的知识与技能,因而出现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评价手段的现象。随着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必然要研究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形式。同时,从甄别和选拔向发展性目标转变,也要求突出评价的形成性和过程性。

(2)在学业性评价中应重视对纸笔测验进行改革,并辅以其他方法,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以促进教学改革。

3.加强形成性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

形成性评价最终的目标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一定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反馈出来,从而针对形成性评价结果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实现高中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法,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

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既是今后高中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向和趋势,同时形成性评价也是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结合当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所处的阶段,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评价中的运用需要重点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应该将这两种评价模式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实现客观积极的评价,并以此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晶.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2).

[2]方丽敏.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

[3]黄海清.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广东教育.2009(1).

作者单位:重庆巴蜀中学

上一篇:浙教版《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教学初探 下一篇:关于生活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