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及说明

时间:2022-08-11 01:01:19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及说明

编者按:2012年7月15日,王生老师受邀在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上开设了一节公开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是一堂非常规复习课,注重整体设计,更关注关键点的把握,下文为该课的教学设计简述,同时我们也约请参会教师写了相关的课评,本期一起刊出,以期为广大读者带来一些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 历史课,专题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2)19-0033-06

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主线,整合本专题的主要内容;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立意,深化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认识;培养学生参与历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常规的专题复习课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或图表的方式,清晰表达本专题各内容之间的联系。但这种方式大多是在“炒冷饭”,学生的认识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只是将知识点进行变相的罗列和干瘪的抽象。二是将本专题的内容进行横向联系,如,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放置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扩展和人文主义的发展与思想解放这个时代背景中去,可以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但这明显脱离了专题体系的要求,也会增添学生的负担。三是通过大量练习题的训练,夯实本专题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有的教师不重视专题复习课的教学,这是错误的。本人认为,专题复习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正确定位是其关键。复习课应源于新授课,并高于新授课,应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应该提高学生对本专题中几个“关节点”问题的认识,应该成为综合提升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品质的有利阵地。

关于本课“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将全班学生分为3个学组,并以本课所要探究的3个问题为依据,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依此将每组同学再次细分为3个学习小组。大组组长负责调控,力求保证每个小组人数的均衡。小组成员共同研究本小组的问题,也可求助于组内的其他同学,这是组内的合作性学习。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指定某组同学的代表阐释答案,其他组研究同一问题的学生进行补正、辩驳等。如此,就实现了大组之间的竞争,这也是合作学习的表现。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同时,这三个问题,均有一定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不是能够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的。

导课:同学们,15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逐渐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我们将在此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的认识:

1.到底何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它应该包含哪几个要素?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核心推动力是什么呢?3.如果站在文明相互碰撞的角度上,我们该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呢?

下面,就围绕这三个问题,请自主择取其中之一,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说明:学生之前已了解本课内容,直接点明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方式。

【学习内容一】明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概念。

1.直接呈现两种典型的表述和“附注”,让学生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观点1:所谓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各国市场的总合。(常见于各类教学“课件”)

观点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就是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某版本教材的表述。)

附注:(1)世界市场,是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内涵指的是与生产和交换过程有关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结果。

――据辞海、百度百科等整理

(2)“一体”:谓关系密切或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妇,一体也;昆弟,一体也”。一样;一同;一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陈余张耳一体有功于赵。”

――辞海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各自让渡一定的国家,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超国家和经济、贸易高度协调统一的整体。

――百度百科

2.结合上述内容及所学知识,请你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说明:让学生结合附注材料(1),分析出“观点1”中“总合”的表述不正确:“总合”乃“合并”之意,是一个行为动词,指各地市场之间的简单“拼凑”和“叠加”,这明显不妥。世界市场是指各地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整体和稳定的结构状态,是经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结合附注材料(2),能够得出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愿性、平等性和让渡性,而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其实质就是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市场,其形成的过程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和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过程,这含有意识形态的界定,不能混同于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另外,这里的“进程”也不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本是指一种结果和状态,而不是“进程”。

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的前提和基础。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事件内容的教学,也应重视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准确揭示和严谨界定其内涵和外延。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概念,在高中四个版本教材中,只有一个版本进行了说明(见上述“观点2”),其内容也是存在争议的。

教学不是简单复述教材内容的过程,而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认知和独立判断的过程。通过提供“附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对现有的观点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此举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材料分析、甄别史学观点的意识和能力,并养成“历史研究始于概念”的意识。

【学习内容二】厘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15世纪―20世纪初),科技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在三个“节点”处引发了“突变”(加速了发展的进程)。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阐释说明。(提示: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概念出发,围绕“市场行销空间的变化”和“市场内涵的丰富”两个视角进行思考。)

说明:专题复习课不仅要对本专题内容进行必要的纵向整合,更要有认识的深化。要抓住一条主线和内在联系,将内容进行重新的构建。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从动力因素进行考虑,科技进步是其主要的推动力。新航路的开辟及两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点”,而将这三个“关键点”进行串联的主线就是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市场行销空间的不断扩展和市场内涵的不断丰富。

鉴于该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的参考样式,第一个“节点”――新航路的开辟。“中世纪末期航海革命的重大技术:指南针、地图、船尾舵、维度表、罗盘、斜挂三角帆等(15世纪)新航路开辟市场的“发现”(北美东海岸、非洲西海岸、中国东南沿海)主导国家(葡、西、荷、英、法)特权贸易公司的垄断性贸易(土特产、黑奴、金银等)贸易思想(重商主义、商业战争)商业资本西欧与亚非美之间最初的分工开始形成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的世界经济联系”。然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节点”进行阐释说明。抓住市场的“拓展”(原因及表现)、生产和贸易方式、资本形态以及国际分工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思考,就能够清晰地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逐渐形成和扩展。

“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他们经常只是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简单复述,并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简单的嫁接,并未能深入理解。笔者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也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将重心放置在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的层面上,忽视了对其影响的深刻分析。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在分析第三个“节点”(“为何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时,我没有让学生按照上述示例进行仿造,而是单列了一道题目如下:

2.史学界大都认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这一观点,请你运用以下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论证。

材料1: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期间,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更多的落后地区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从1890年至1911年,印度的铁路网大约增加了一倍,达33000哩。(印度)铁路和其他大型项目如灌溉工程和港口设施是用英国资本换来的。印度的经济发展因与英国的联系而得到促进。……印度供应原料给英国,作为回报,印度得到制成品和建设项目所需的资本。……传统的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急速地影响了殖民地地区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随着欧洲人及其铁路和机制商品的出现,以及他们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贪得无厌的要求,一种新的市场经济被引进。不久,农民们发现自己正在为国际市场,而不是为自己和邻居而生产。这本身又意味着他们不仅日益受这时已在这种新经济中富裕起来的商人和放债人的支配,而且日益受变化莫测的经济波动的支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说明:这则材料是从市场经济对殖民地的渗透的角度进行阐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更多的领土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这不仅体现在商品行销空间的拓展方面,也体现在欧美工业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上。市场经济被引进到殖民地,日益被其主动接受。以市场经济为纽带,以资本、工业制成品、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等为内容,瓦解着殖民地的自然经济基础,工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一步深化了工业国与殖民地之间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

材料2:19世纪后期的殖民地官僚和经理人试图指导非洲和亚洲的农民学会科学种田技术,并使更广大范围内的殖民地人民工作得更勤奋和有效一些。这些努力涉及殖民地对西方控制的世界经济依附性的扩大。依靠新的工作习惯支撑了廉价原材料的出口,并且使更多的成分加入到殖民地劳动大军中来。……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都为供给工业化欧洲的经济需求而进行了重组。

――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说明:这则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欧美工业国对殖民地的技术输出,加速了殖民地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也进一步加深了殖民地对工业国的经济依赖。

材料3: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逐渐取代帆船,电报、电话的使用,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级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已形成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所,不少地方举办的博览会把世界各地的客商及产品汇集到一起。

――黄鲁成《国际贸易学》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为了适应当时国际经济关系的需要,英、德、法、意、美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形成了国际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

――据《西欧金融史》等整理

说明:世界贸易的扩大是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标志。材料3讲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得以扩大的原因,并以两幅表格的形式加以表现,世界博览会更是促进各地经济交流的平台,还从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的角度,分析出汇率、兑换机制的统一对于贸易扩大的积极影响和保障,进而看到贸易的扩大化对于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4:1870年以后,在工业革命的第二个阶段中,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又发生了另一变化,这一次是出现了金融资本主义。这种新形式的突出的特点体现在投资银行家方面;投资银行家开始成为在经济事业中居支配地位的人物。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工业生产正在达到非常巨大的规模,以致公司无法筹集到必需的资金。……这时,银行通过提供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

上一篇:高三女生物理学习探索 下一篇:浅谈培养幼儿的耐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