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理念审视语文教学目标

时间:2022-08-11 12:58:20

用创新理念审视语文教学目标

纵观本世纪教育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目标呈现的递进关系中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今天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创新的观点,还教育本身的规律性于教育教学之中,用新的教育目标规范我们的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

一.语文教学目标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四个层次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文明繁衍的工具,不断地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继承和发扬。而在历史变革的过程中,原有的人类文明的成果又不断被新的社会形态产生的新成果所代替,因此,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内容、方法传授知识,有其时代的衍进性和发展性,教育也便有着不断更新变化的深刻内涵。在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学习终身化和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语文教学目标逐步形成四个发展层次:

(一)教学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目标规定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传授知识的绝对权威。教师是整个教学行为的主体,学生是绝对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二)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教学目标中包括了传授方法的内容。“‘受之以鱼’,一餐之用;‘受之以渔’享受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众多的教师去研究传授学习方法的知识。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掌握与时展节奏合拍的知识,是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认真研究的内容,并将其纳入教学轨道之中。

(三)语文教学自身多样性的特征(知识性、工具性、基础性、民族性、思想性、综合性、共融性等),又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在传授知识之时必须融进传授思想,以及传授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方法,它的核心是启迪人们的心智和神思。

(四)经历了本世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之后,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教育诸要素转变的关键和前提,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市场正在形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应该锁定在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塑造一种独立和创新精神的坐标上。

二.用创新学习的理念审视语文教学目标

面对变化的形势,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教育目标应锁定在哪一个坐标点上?事实上,昨天的进步成果,在今天很可能成为前进发展的负担。在电视、网络普及的今天谁还抱着矿石收音机不放呢?因此,在重新反思教育目标,必须用发展的、创新的观点来分析研究。

(一)创新学习的理念

创新学习是紧紧依存于创新教育的。所谓创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每一个知识点为例子,不依循常规,不迷信权威,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用旧知获取新知,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细心论证,标新立异,在求异思维中内化知识,敢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主张、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状况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与课程标准要求基本适应的文化基础知识,思维活跃,求异性强,但学识较浅,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不稳定。因此,我们将“新”不只限定在新发现、新发明上,更要求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求同或求异的方向。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提出一种全新的理论或创造出一些先进的成果。学生的创新学习指的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问题的发现,创新技能的应用,创新情感的投入和创新人格的形成。

创新学习的实质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是一种有目标的不懈的追求。

(二)创新语文教学目标

1.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是不可取的。它是传统教学“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基础,任何思维的运作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圈定下都是停滞的,毫无生气的,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对于这种陈腐的教学目标,我们有的教师至今还奉为至宝,把它当做应付考试的重型武器。如此下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产生的创新火花会被腐朽的污水无情地浇灭,学习毫无热情,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师生关系也是对立紧张的,如此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必须从头学起,否则无法生存。

2.语文教学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显然是进了一步。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必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即语文教学紧紧抓住字词句,再引申开去,但这种语文教学方式忽视了全篇文章的整体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抓住课文中局部环节或情境或词语,尽情让学生去“发挥”,结果是一发而不可收。就个别意义上讲,学生也许得其“识”,而不能得其“法”,这种游离于整体教学以外,所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是狭隘而肤浅的。实质上,语文教学观就是要求师生从“小语文”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走进“大语文”的宇宙中,注重语文学习的社会实践性,从而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文以载道,皆为共识。细究一下:其文何以载道?如何载道?载何道?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如何体现出这个高层次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道”,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我们从不否定在语文教学目标融入思想道德的宣教,思想性本是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但我们反对用单一的思想去框定那么多姿多彩的优美篇章。语言如此灿烂!怎能以一种色彩去涂抹,用一种思想去解读呢?

多少年来,有些人总是回避一个铁的事实:人脑本身的差异决定了人本身的差异,在语文教学中不敢或害怕提出悟性。从心理学角度讲,这就抹杀了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无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启迪人的心智和神思的施教者本身就是一个智者和思想者,他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活动中,在求异思维的火花不断撞击下,通过变式思考,多维论证,多元定点,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敢于质疑,勤于独立思考,并以此来教育、启发、感染学生,这是新时期创新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4.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最终归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21世纪,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在高唱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都在狠抓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面,身先士卒。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认识心理的研究活动,准确地将学科素质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心理空间。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是教育领域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人,是教育的始原点和终极点,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联合国前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有一句名言:“我们留给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从培养主体的人,建设主体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学。党的十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复兴也意味着主体社会的建立。所谓主体社会,就是指以主体的人构成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成为实践和生活的主体,是社会的主人。这样的社会是高度民主、文明和富强的社会,努力实现这一伟大梦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

应当指出,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创新并不是不要学习知识。这里就又回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个老问题上来了。众所周知,知识是形成素质的核心,知识的积淀是创新学习的基础,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创新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的心灵的唤醒,这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并通过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作用”,“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判精神和行为能力方面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例如语感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教育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语文课中的一篇篇课文,无不饱含着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从生理心理学理解,每个学生生理特征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语言积累程度不同,对信息接受的悟感和反应机敏度不同,其心理表象、语感流露、外在感情、表现方式也就不同。所以,教学交流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表达效果,加强信息材料的认知,感怀出课文的外延部分。从思维角度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从表达讲,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有益于形成独具风格的演讲才能。从人才观角度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特征。从接受信息―分析信息―采纳信息这一复杂的过程看,是心智、能力、表达的综合训练过程。在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施教者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的教育思想融入其中,唤醒学生创新的激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斯普朗格说:“教育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创新,是激发人类本质力量的动力之源,是唤醒人格心灵之本。用创新学习的理念审视语文教学目标,实质上一场思想的革命,是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知识经济时代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新才能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的积极活动的保证。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重新审视,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未来的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来的。走出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这些道路的人,也改变着即将到达的目的地。

程朝晖,教师,现居湖北黄冈。

上一篇:“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因素及措施 下一篇:做新时代的郭橐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