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明长城

时间:2022-08-10 10:31:40

北京的明长城

一把门锁,军事重镇的秘密武器;五道防线,无人能敌的古今巨防;一身重甲,打仗行军的必配装备;障墙,使他们进可攻退可守;敌楼,使他们打仗休息两不误。本期《古都览胜》栏目带您走进“中国长城博物馆”。

居庸关的秘密武器――关门锁

居庸关的秘密武器到底是什么?就是一把“关门锁”,它是1997年在八达岭高速公路附件发掘出来的,专家鉴定之后,确定它就是居庸关城的城门锁。咱们通常看见的城门也好、院门也罢,关门之后都是一个木质门闩把门别住,大家通常管这个叫做封门别棍。但是您注意了没有,以往打仗的那些电视剧里边,经常出现一个情景,士兵搭着梯子往城墙上爬,一旦有人爬进去了,从里边把这门闩一拔,这大批的敌军科技像洪水猛兽一般地冲进城门了。但是人家居庸关就是个例外,插上门闩之后还要额外加把锁,即便敌人翻进城里了,也因为打不开这把锁,开不了城门而放不进士兵来。

从拍摄的图片上可以看到,锁分外两个部分,比较细的部分是锁的锁芯,长度大概是30厘米左右,粗的部分就是一个锁套,在锁城门的时候,把锁芯放进锁套里面,两边一按这把锁就算锁上了。锁套的外侧是一把钥匙,在锁上之后要开锁的时候,用钥匙在锁套里面一转,锁芯就会弹出去。而现在可以看到,这个锁的锁芯已经弯了,是因为几百年在地下掩埋,现在已经恢复不到原来的样子了。

您别瞧就是这么一把城门锁,却成了当年防御敌人攻破居庸关的一件秘密武器。

进可攻退可守――障墙

当年各段长城都有独特的防御体系,可以说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这关门锁就是居庸关的秘密武器。要说到司马台长城和金山岭长城,也有自身的特点,它们有一道进可攻退可守的障墙。

在长城博物馆里我们发现了一组长相很特别的长城模型,看了图片可能您会问了:没见过这模样的啊,好好的长城,怎么还盖上一堵一堵的短墙了?其实,这种短墙在城镇争夺战中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当敌我双方在城镇中发生交战时,守方往往会在街道中间横向砌一道墙,叫做“街垒”,这是专门用来打巷战的,用来对付那些近距离的敌人,可以起到隐蔽、掩护和防止敌人冲锋的作用。现在,您看见的这几堵短墙,跟街垒的作用一样,只不过搁在长城这儿,学名叫“障墙”。

那这究竟指的的是哪段长城呢?说的就是明朝修筑的司马台和金山岭长城的制高点附件,最险最陡的那段。那为什么偏偏把障墙盖在那儿呢?因为自打明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他经常遭到北方蒙古鞑靼的骚扰,而那些鞑靼就瞅准了司马台和金山岭,作为长期突破口攻破那一带。为了以防万一,明朝政府就研制出了这种简单便捷的障墙,一旦敌人打到自己跟前了,士兵们也有个躲的地方,而且您瞧上边这个小孔,士兵在躲避的时候,反而还能借机攻打敌人,这就叫边退边守、边守边攻。

战备两用――空心敌楼

敌楼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时候士兵站岗放哨的地方。明朝以前的敌楼大部分都是实心的,说白了就是只有顶上这一层可供使用。而当明朝的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出现之后,敌楼的样式彻底改变了,究竟改成什么样了呢?这还得从戚继光下基层工作的那天说起。

戚继光是一位体恤下级的领导,话说明朝隆庆元年,也就是1567年,他刚从南方调到蓟州担任总兵,在一次视察工作的时候他发现,士兵站岗的敌楼不过就是一个骑着城墙盖的平台,士兵站在上边是风吹日晒、没遮没挡的,这环境也太恶劣了。回去之后,他打算把敌楼重新整合一下,把底下的大实心掏空了,既可以当士兵宿舍,又可以作为长期的物资仓库,这就叫战备两用。您瞧,没添一砖一瓦,立马就提高了敌楼的实用价值,还得到了广大士兵的认可。

打那时候起,这种多功能的空心敌楼就开始大批量生产了,使用的最广泛的,要数司马台长城和金山岭长城,10000多米的一段长城上就盖了67座。随之而来的就是实心敌楼越来越少了,所以咱们现在也就很难看到它们了。

军事重镇――士兵装备

众所周知,像居庸关、八达岭这样的军事要塞,必有重兵把守。所谓“重兵”,一来是说士兵人数多,二来是指武器很精良,正所谓是精兵强将。其实,对于“重”的这种解释,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在中国长城博物馆里,我们发现这“分量”其实也是很重的。

那么一位上阵冲锋打仗的士兵身上的装备究竟有多重呢?在长城博物馆里粗略的统计了一下,首先就是头盔,要论用途跟咱们现在施工现场的安全帽差不多,但分量可就沉多了,足足有六斤四两重。然而这还不算重量级的呢,在它旁边的几片铠甲,相当于现在的防弹衣,单单是残片,一片就有一斤多重,小片的也得有三四两重呢,然而一副完整的铠甲至少得用这样大大小小好几百片,您知道有多重吗?

军事要书《武经总要》中曾经提过,古代士兵穿着的铠甲平均重达三十公斤,也就是六十斤。这还只是赤手空拳呢,要是再带上六斤多的头盔,再加上手里拿的兵器,往轻里说怎么也得七十来斤。这么沉的装备,别说动弹了,光站着就得累出一身汗来,但这些可都不是累赘。遥想明清时期,还处于冷兵器时代,枪炮只是少数,大多数士兵都是跟敌人面对面的肉搏,把全身捂严实了就可以刀枪不入,这才是最重要的。回过头来想想,古时候的士兵真是不容易。

无人能敌的古今巨防――居庸关

您知道这居庸关的名字最早是怎么来的吗?相传,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把囚犯、士兵还有强征来的民夫迁徙过来,让他们在这里进行生产劳动、驻守边疆,后来就取了“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

到了明朝,朱元璋灭元之后,元顺帝虽然被赶出了大都,但仍想卷土重来,居庸关是他南下的必经之路,所以加强这里的防御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明朝时期,居庸关达到了最完备的程度。它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城、中关城(即居庸关)、南口五道防线组成,其中八达岭处于长城线上,其余几道关属于纵深布置,居庸关就是指挥中心。说这里无人能敌,其实一点也不为过,打仗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回给您说一个比较新鲜的例子。

明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那是出了名的游手好闲,不愿意被别人管着。有一次他突发奇想,打算偷偷的到北方带兵打仗,而他出走的路线不是别处,正是居庸关。选择从这里出去是因为除了通过居庸关,根本无处可走。

居庸关所在的这个地方叫做关沟,明朝的文献中记载着关沟最南端两侧的山相距不到二百米,山更是比居庸关高出十倍,也就是说除了关沟这一条路,剩下的就是群山峻岭了。历史上,从西边或东北通往北京,进入华北平原,关沟这条路是最为重要的通道之一。而关沟的南口又被居庸关牢牢的堵住了,如果不能摇身一变,成为登山发烧友,朱厚照就只能老老实实的从居庸关底下走过去。结果可想而知,朱厚照被守关的抓了个正着,直接给“遣返回京”了。

上一篇:相信自己,没有什么不可能 下一篇:心灵鸡汤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