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治疗中挂线疗法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时间:2022-08-10 09:57:51

肛肠疾病治疗中挂线疗法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了解肛肠疾病治疗中挂线疗法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肛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对62例患者进行治疗后,其中37例肛瘘患者均痊愈,1次手术32例患者痊愈,2次手术5例患者痊愈,术后随访均无任何复发现象,且无失禁与移位等症状;25例直肠周围脓肿患者均痊愈,1次手术24例痊愈,因假性愈合进行2次手术治愈患者为1例,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或肛瘘现象。

结论:针对肛肠疾病治疗而言,挂线疗法疗效确切,同时操作便捷、疗程短,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后遗症发生几率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肛肠疾病 挂线疗法 应用 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6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16-02

挂线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多应用于多种肛肠疾病的治疗,借助结扎线机械作用,于紧缚所形成的压力下将管道勒开,帮助其断端生长,同时与周围的组织产生炎症粘连作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肛管直肠环断裂现象的产生,避免了失禁等状况的发生。在临床上,挂线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创面小、后遗症少等优势,同时对周围组织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1]。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7例肛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与肛瘘患者行挂线疗法,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肛肠疾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7例肛瘘,均符合肛瘘诊断标准,男性占有27例,女性有10例,年龄(14-32)岁,平均年龄在(27.2±2.1)岁之间,12例中低位肛瘘,18例高位单纯性肛瘘,7例高位复杂性肛瘘;25例直肠周围脓肿,经病理切片证实,男性占有16例,女性有9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在(42.1±2.3)岁之间,8例坐骨直肠间隙脓肿,12例直肠后间隙脓肿,1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4例马蹄形脓肿。

1.2 一般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1.1 肛瘘治疗。取患者截石位或者侧卧位,予以患者局部浸润麻醉或者腰俞麻醉,结束后遵循自外向内原则,将探针插入其中,同时利用手指协助,将手指置入直肠或者肛管内,沿着瘘管的走向,自内口处穿出,将探针前端弯曲并牵拉到外面,将1根10号丝线束缚在内口探针上,并用1根橡皮筋连接,通过瘘管拉出橡皮筋,切开内、外口皮肤后开始扎紧并挂线。

1.2.1.2 直肠周围脓肿治疗。予以患者腰俞麻醉,取其截石位,在脓肿波动较为显著部位作切口,形状为放射状或者弧形,在排脓充分后,间隔并冲洗脓腔,冲洗药物为过氧化氢溶液,自脓腔切口将球头探针探入,并探查内口,将食指置入内探通内口,拉出球头探针,予以球头部结扎,拉出切口,收拢并结扎橡皮筋两端。

1.2.2 术后处理方法。术后所有患者均运用抗生素,行静脉滴注,致使大便通畅,清洁,患者便后采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坐浴。于术后8d左右橡皮筋将自行脱落,创面修复浅平,换药后可逐渐愈合。

1.3 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患者的是否存在失禁或者移位等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

2 结果

在62例肛肠疾病患者中,37例肛瘘患者均痊愈,1次手术32例患者痊愈,2次手术5例患者痊愈,住院时间为(10-50)d,术后随访(0.5-1)年均无任何复发现象,且无失禁与移位等症状;25例直肠周围脓肿患者均痊愈,1次手术痊愈24例,因假性愈合进行2次手术治愈患者为1例,住院时间(10-34)d,术后随访(0.5-1)年均无复发或肛瘘现象。

3 结论

肛瘘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直肠疾病,其发病高峰年龄在30岁左右,且易发于男性,一般患病率相对较高。挂线疗法作为治疗肛瘘的一种传统中医方法,适用于低位肛瘘的治疗(距离的距离必须在4cm以下,同时存在内外口),在治疗高位肛瘘时效果更为显著[2,3]。

根据本文研究显示,37例肛瘘患者与25例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予以挂线疗法后均痊愈,由此可知,挂线疗法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首先要处理内、外口,动作轻柔,避免出现人为假道现象而导致手术失败,并使引流保持通畅;第二,在挂线前,要将瘘管底部以及瘘管管壁部位产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清除,便于肉芽的生长;第三,术后紧线坚持多次与少量原则,与组织生长同步,防止伤口表面发生粘连封口现象,避免假愈合的产生。于挂开管道后换药,采用生肌玉红膏纱条。针对较为复杂的肛瘘而言,坚持分段切开并施以多重挂线,不易损伤患者的周围组织,手术创伤面小,患者肛管发生移位或者畸形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有助于帮助患者功能的恢复。

对于直肠周围脓肿而言,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脓肿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第二,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第三,直肠后间隙脓肿;第四,马蹄形脓肿。据相关报道显示,这种疗法效果明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慢性勒割,二是异物刺激,三是通畅引流。从本质上来讲,基于上述作用下,患者机体内的底部肉芽组织能够顺利生长,粘连并固定了肌肉断端,有助于降低括约肌损伤几率。针对直肠周围脓肿患者来讲,广泛采用挂线疗法,能使引流保持通畅,维护括约肌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肛瘘与直肠周围脓肿而言,积极应用挂线疗法,操作异常简单、疗程短,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痛苦,避免周围组织发生损伤,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相对较少,便于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治疗疗效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 郝秀艳,文丽娟,谢祥锟.肛漏古籍挂线疗法探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1):56-57

[2] 魏连刚,王斌.挂线疗法在肛瘘及肛周脓肿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0(20):44-44

[3] 周继辉,赵峰.低位切开高位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42例报告[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05):141-141

上一篇:腹股沟疝传统修补术和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分析 下一篇:卵巢癌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