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一画论思想溯源

时间:2022-08-10 08:42:34

石涛一画论思想溯源

【摘 要】清初僧人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出“一画论”,充分反映出佛、道、儒的哲理美学思想,在禅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笔墨恣肆纵横,超凡脱俗,不拘一格,意境苍莽奇特,他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的见解,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石涛;一画论;溯源

石涛云:“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石涛提出的“一画论”,取自佛教的“佛性即一”、“不二之法”、“一真法界”,“佛性”即“本心自性”,“一画”即对其隐称,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觉悟,悟道,即洞明意识之根源,“―画论”即以本心从事绘画之法。玉琳通曾问本月:“一字不加画,何字?”本月答曰:“文彩已彰。”赵州亦云:“如空中书字,虽然不成,而文彩已彰。”当“一”字只是在概念上存在而并还没有出现形象的时候,它应该是什么字呢? 回答是:既然概念先于形象而存在,那么即使形象没有出现,也已经是文彩彰显了。

石涛深受佛教的熏陶,以佛法指导绘画当然是很自然的事情,从《画语录》中充益的大量佛学用语和参禅语句以及石涛大量传世作品中,不难看出石涛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把本心自性作为人生和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石涛“一画论”的提出,是以佛法贯通画法的具体运用,是以身作则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

石涛所提出的“一画论”,受到尊师的影响,并运用到绘画之中。所谓“一画”并不是指的一幅作品,按禅理来解释,应该是明心见性。因为一切法理不离心法,心能生万法。《法华经》云:“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一法,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万法在一法中”。所谓“一”指的是心,“一画”就是“心画”,石涛提出“一画论”中的“―”指的就是人心。人若能达到明心见性,即可达到“一”,其万法就在其中。石涛根据“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一法”的辩证关系,在《画语录》中引出了“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的结论。

石涛云:“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山川脱胎于予也,子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绘画的道理,用笔的方法,皆与宇宙的真理有关。质与饰的本质也都包含着天地之道理。“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是以佛学的理论阐明心与境的关系。山川即是境,予即是“我心”,脱即是“缘起”。因此“山川脱胎于予”是境中有心,“予脱胎于山川”则为心中有境。所谓“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是“一画”的神来之笔,即彻见本性之心,而达到心境交融的意境,方可终归于大涤,也就是归于“一心”,终将客境化为禅之意境。石涛所用的“大”是指得到大我之意,所用的“涤”字是“洗”之含义。石涛以“涤”代“心”正是用字玄妙之处,即以此字表示一个经过洗涤,除掉妄念的无我之心。而“搜尽奇峰打草稿”,同样是以心之能缘生境之所缘,或由境之所缘生心之能缘,而产生的对心与境的深层次的认识,否则就不可能见到石涛所指的哪些是真正的心境相依的奇峰。

石涛的“一画论”与道家老庄的思想也极为相似,受其影响甚远。老子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云:“泰初有无,无忧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老子所说的“道”和庄子所说的“泰初”,与石涛所说的“太古”、“太朴”可视为大同小异。而老子所说的“一”与石涛的“一”都指的是“心法”。“一画”是从无到有、以一治万的根本,是万物产生的必经之路。从“太朴”到“万物”的过程中,“一画”起到了“立法”的作用,而庄子所谓的“有一而未形”,也是一种抽象的涵义,而由此衍生的“万物”则是对这一抽象涵义的具体化。

庄子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石涛的观点与其类似。所谓“一画”,其实是“天人合一”的产物。“一画”是万物产生、存在和变化的根本法则,也是作为审美创造的法则。但是具体到每一实物,万物亦有自己的具体法则,审美创造活动自然也有自己的法则。“一画”是这些具体法则的根本。石涛云:“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一画落纸,众理随之;一理才具,众理付之。审一画之来去,达众理之范围……。因受一画之理而应诸万方,所以毫无悖谬”。“一画”在万物由“太朴”到“万物”的过程中起到一种“立法”的作用。万物的具体审美法则,即为“众法”、“众理”,掌握了“一画”这一“众法”、“众理”的根本的审美法则,就可以成功驾驭万物的具体法则,从而“应诸万方”使“众理随之”、“达众理之范围”,做到“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

“一画论”也可追溯到儒家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云:“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石涛云:“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思想的伦理哲学。在其经典著作《论语》中,孔子及弟子多次论及“仁”的内涵,这里所谓“吾道”即指仁道,“一以贯之”者即是贯穿一切,所以儒家以“仁”论人生,宇宙人生不可或分。宇宙和世界乃是人生的活动。所以世界的进化,全基于志士仁人的努力创造。所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语。可知宇宙人生均当“一以贯之”,才能达到人生创造中无人而不自得的圆满境界,在儒家眼里,“一”不是单一的数字,不是个体的人或物,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仁的精神贯穿万事万物中的过程。陆游云:“无端凿破乾坤秘,祸起羲皇一画时”;王微云:“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郝经云:“万象生笔端,一画生太极”。祖先伏羲在观察天地自然时,创造的第一个字就是一,一画开天,开天辟地,开创了中国文字。石涛“一画论”中“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的思想,明显可以看出受儒家哲理思想的影响。

石涛融会贯通佛、道、儒三家的哲理,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思想用之于中国画艺术理论,阐明画学诞生与“一画论”的成立,这是极为精微透彻的论证。“一画论”不是“世外立法”,而是“浅近功夫”。“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为绘画之基础,自然世界之美都由“一画”中体现出来,它始于“一画”,又归于“一画”。“一画”不仅仅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也是绘画艺术的最基本的法则和技法,是绘画万物形象的根源。“一画论”根据佛、道、儒的太极美学思想,构成了一个辩证、完美的阴阳太极图。

【参考文献】

[1]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6.

[2]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3]胡振朗,施选青,朱国荣.中国绘画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上一篇:解读《狼的孩子雨和雪》中的“本我”与“超我... 下一篇:浅谈汽车调度的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