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何时才能与传统工艺曼舞?

时间:2022-08-10 06:21:16

现代科技何时才能与传统工艺曼舞?

近来,《中国文化报》刊登了一则这样的事例:40岁出头的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千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莱芜锡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了两年之后,他回到老家,雄心勃勃地开始了在锡雕艺术上的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先进技术引入锡雕生产。然而,这些探索,却在非遗保护人士中间引发了争论。

对此,延续本刊封面故事的话题,我们也尝试抛出这样的话题:科技到底能否被称作传统技艺的天敌?

在记者联系业内相关行家采访和了解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表示出我们此次关于文化产品的报道不能生拉硬套地和科技扯上关系。其实此种表述,着实不能让人信服。我们的初衷可能没有完全被质疑人理解和尊重,但并不代表我们自身不愿意尝试主动思考如上述报道所涉的质疑。

谈到砚台、陶瓷、漆器、刺绣、织锦、雕刻、青铜铸造,以至更多被中国文化总结为瑰宝的东西,都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是历经千百年岁月积淀下来的文化历史印记。她们如若娴婉的少女,尽管才情万种,却未能走出深闺,在现代舞台上展现她独特的魅力。科学技术作为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则如一个充满活力的小伙儿,科技与传统工艺共舞,这一静一动,能否成为一对好舞伴,跳出曼妙的舞姿?

中国的制砚工艺无疑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砚文化可否简单地被视为仅仅给予保护和封存,以备珍藏的东西?这就像是教育,我们从来不愿意简单地将其产业化、商业化,可如今社会需求是刚性的,重要的在于引导。

就像上述报道所引用的文化部的一位专家的说法,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发展不可分割。我们既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同时又要利用、发展好文化遗产,要通过利用和发展,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当前,积极利用一些现念和先进科技手段来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有利于解决部分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的两个方面的棘手问题:一是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民众与它们的感情日益疏离;二是保护工作缺乏持久的动力。在生产工具、生产材料、生产流程的科技进步促动下,部分遗产项目有可能转化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将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可谓恰到好处。

如今,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绝大部分取代了手工技能,成为当今时代最强大的生产力,但传统工艺完全可以获得现代科技的提升,从而继续服务于大众。工艺美术不仅仅讲艺术,也讲工艺科技,实际上工艺美术这个名称本身就代表着科技与艺术的联姻。

科技对于产品质量和形态的提升,对于品牌的塑造作用是刚性的、是支撑。如今全国的工艺美术行业正在产生一水分流现象,即少数老艺人和大师开的家庭工作室以传承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责任,他们的生产是传统形态的、纯手工的、少量的。绝大多数工艺美术企业则需要持续地坚持科技创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以此来解决人力成本高、产量低、天然材料消耗大、能耗大、产品形态陈旧、产品同质化等等历史问题,力争在传统工艺美术各个行当里,都能涌现出世界级的民族品牌。

上述报道,还提到了科技支撑的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研发。目前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无论是题材还是图样,都存在与现代审美需求脱节的情况,尤其是个体手工劳动者,很少有涉及研发的。可以说,设计方面的瓶颈是这一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二是材料与工艺创新。在这方面,内地从业者也一直在努力,但是力度不够。比如,刺绣用的丝线,从浅蓝到深蓝,我们只有20多种,而在日本,这样的丝线可达100种。三是行业标准。内地的手工艺行业开展理论研究的力度不够,行业标准严重欠缺,这导致我们的产品均质化没有保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易水砚的传承和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已经具备创意设计竞争力和优势营销战略的背景下,易水砚如何进一步加强与科技的融合,持续地坚持科技创新,跳出美丽的探戈?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有同感的是,砚文化艺术要想得到永续传承,唯有加快发展;而要加快发展,则要不断创新,而不是任凭岁月老去而皓首待沽。

上一篇:科学废不了中医等四则 下一篇:新时期背景下人事档案工作的管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