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欠发达地区农村小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8-10 05:38:11

浅析欠发达地区农村小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语文教学是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具有极强的社会性、权贵性和禁锢性。改革开放后,语文教学获得了“新生”,迎来了“百花齐放春满园”。但是,随着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均、城乡二元结构的日趋分化,现今中国教育,尤其是农村小语教育早已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不安,制约社会人才的广为培养和有机输出,造成人的素质与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极不和谐的怪异现象。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小语教学 “失控”现象 破题之策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小语教学“失控”现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被边缘化逐渐成为普通农家子第“鲤鱼跳龙门”的严重桎梏。特别在小语教学上,城乡差距日益明显,诸多禀赋不错的孩子被扼杀在弱质农村教育的“边隅”。

1.小语专家型人才始终――“独木难成林”。当前,许多有水平、有见地的优秀语文教师不再安分“传道、授业、解惑”,好为人师的传统逐渐不复存在,教育领域里的“能手”、“标兵”是“白鸽子向亮处飞”:有关系的进城入市,有功底的跻身到公务员行列,有才气的成了机关里的“”,让原本就如临深渊的小语教学更“不堪一击”。加之目前师范教育的多元化、复杂化和低层次化,导致现有师资来源凌乱而庞杂,实际教学常常是“糊水煮糊鱼”,所谓的教学骨干只能是“矮子当中数壮丁”。即使是时下推行的集团办学、城乡校际交流办学,也往往是“狗尾续貂”。

2.小语教学手段始终――“换汤不换药”。彻底改变农村小语教学的劣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需要增添必备的教学设备和辅助手段,这样才能使小语教学进入“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佳境。随着城乡差异的逐步扩大,二元结构的分界点更明显,农村教育投入更是“勉为其难”,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者“指点江山”,学生“洗耳恭听”,“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横行乡里”。即使有图书室和网络设备,也是“菩萨面前的贡品――吃不得”。

3.小语课程认识始终――“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当前,农村教师待遇虽有较大提高,但与县城教师相比,与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相比仍然有“天壤之别”,尤其是潜在收入更是不可“相提并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成了一句“口号”。在实际教学中,某些农村小语教师总是一副乌龟爬行、漫不经心的样子,对新课标只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我行我素”,根本没有教者自身的特质和灵魂,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味同嚼蜡。

4.小语课堂教师始终――“居庙堂之高”。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者作用,忽视受教者的积极动因和主动参与,教者“口若悬河”、“天花乱坠”,学生“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因此,在小语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居庙堂之高”,而让学生单一地“处江湖之远”,显现师生间的“泾渭分明”和“不可逾越”。“只有师生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农村小语教师不能“一言堂”、“独角戏”,满足于做“知识播音员”,习惯于“我教学生听”。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小语教学的破题之策

由于农村小语教学存在一系列的“失控”现象,迫切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补漏。

1.深层次认知学科课程。一方面,要充分认清语文这个学科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个学科做其他学科的铺垫,社会交流就成了一件难事,各种信息难以准确处理、输出,也就难以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另一方面,要善于汲取新课标中的精华,从源头上重视小学语文,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感知语文学科的真、善、美,一改欠发达地区“不把语文教学当回事”的状况,努力在小语的天地里形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现象。

2.大力培养小语教师。农村小语教学的全面提升,离不开广大农村小语教师,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首先是外在推动,即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平台作用,加大对农村小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列出专门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办法,确保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次是充分挖掘小语教师的内在潜能,不断提高对小语教育的整体把握水平,真正达到“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佳境,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自己的“一大桶水”渐次倾倒到学生干涸的心田。

3.全方位流动优教资源。诸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被囤积在城市,增强了农村小语教育的滞后性和弱化性。当前提出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着眼于全县教育发展“一盘棋”,全力构建城乡教师良性互动机制,既加快城乡教育之间的观念、思想的传递及最新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弥合,又在一定层面上为长期身处农村最底层的教师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便捷的通道,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部分教师“人往高处走”的内在愿望。

4.科学性指导学习主体。学生作为受教的主体,体现出个体特质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小语教师,立足于学生的个体特征,竭力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全力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和写作上得到领悟性体会,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最佳通道。说白了,小语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应有个性的东西、闪光的东西,不能仅是“大路货”,使学生的个性不断地失却和泯灭,步入学习的“死胡同”。只有灵活驾驭课堂,才能展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胜景。

5.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的不一、社会参与度的差异及自身认知水平的高低,更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自身一系列带着个体体验的东西,联系到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寡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就必然与学生个体的主观意识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一堂小学语文课应该是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统一结合体,而不应该是纯科学化的、条分缕析式的“工厂化”教学,更不应该是医学上“人体解剖”式的直观展示。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趣,使学生在兴趣中拾撷知识的颗颗珍珠,激起文学殿堂的片片涟漪。

6.宽领域拓展教学空间。语文教学集社会性、实践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初步拥有走向知识殿堂的“扶手”和“拐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扶手”和“拐杖”步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洞察社会、透视人生,让学生既清晰地看到社会百废待兴、前景广阔的一面,又深刻地认识到“霓虹灯下有血泪”的一面,真正使学生通过与社会大课堂的频繁接触及社会营养的滋润浸染,逐渐由懵懂幼稚的自然人成长为具有社会特质的社会人,从而在阅读与作文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厚重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

上一篇:网络媒体环境中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析 下一篇: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面”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