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素质教育

时间:2022-08-10 05:34:48

在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是当今中学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素质教育是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二者可谓血肉相连,互为渗透。

一、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美术教育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是人类在实践中,使客观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一个社会是否有利于其成员创造力的发挥,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其教育表现出来。所以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这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美术家,如罗恩菲德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至独一无二的高度。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都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是一种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它是一切知识的门户,是感知事物的基础。一切科学实验,一切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观察、比较观察、立体观察,从而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鲁迅先生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所以,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丰富的表象储备,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二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教学中,教师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每节课的教学应围绕课程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大胆地去设想。想象是创造的催化剂,面向未来的想象,就是人类创造之源。美术教育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创造及想象能力的培养,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想象画、命题画、创作和默写等手段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指思考的思路朝各种有可能的方向扩散,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继而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不要让学生被习惯的思维模式束缚而形成固定的思考习惯,要让学生通过“一题多画”、“一画多变”等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引导他们打破常规,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是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动力。传统的美术教育强调统一的标准,规范学生的学习,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相同的风格,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限制了学生的美术创造潜能。创造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活动,体现了学生“自我实现”的冲动。因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和独特的表现手法,鼓励独创出新。

五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实践性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就要于写生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其次,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和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但如果引导他们从美术方面来培养发展其个性,如野外写生,让其感受大自然的美,把抑郁在内心的思想发泄在绘画作品上。这样,既可发展个性,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久而久之,会放下心理包袱,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实现完美的自我,促进身心全面健康、有序发展。可见,美术学科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个性,培养兴趣,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开拓广阔的天地。

最后,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绝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如在中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为课文绘制插图,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深学生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使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可以密切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绘制大量的图画、海报等,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美术有助于智力发展,其艺术美感作为独特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这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二、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本质相同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它自身的实现,也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要进步,就得依靠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正好给其他学科带了个好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说,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我们应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上一篇:对症下药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阳光 下一篇:浅谈焊工中级证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