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10 04:59:08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旅游产业涵盖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旅游过程中文化特质的融合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天然内核,是生产性保护的有效路径,文化旅游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涵养利用。本文指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优势与差距,从政府发展战略、部门工作推进、文化产业视野、企业市场定位,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非遗;生产性保护;文化旅游;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4-015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发展,都是近年来新兴的发展趋势。前者是文化旅游灵魂,后者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价值的重要载体。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质并有效渗透到旅游全过程,使旅游者通过文化差异体验获得精神享受的旅游业态。本文立足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在我国主要是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演变而来,主要分为十个类别。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称谓一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主要表现。

(一)合理利用需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日本文部省规定,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能剧一次,日本官员均以能剧、歌舞伎、狂言等传统艺术招待外宾,多数乡村设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馆。在我国四川茂县羌寨绣庄中国羌绣(云云鞋)夺得全国旅游商品金奖,北川羌族民俗一条街、特色产品一条街,绵阳的《大北川》、阿坝的《羌魂》等都离不开地方政府支持。要发挥各级民间艺术协会桥梁作用,区分不同情况、分步组织实施、分级开展工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有所侧重。政府、社会、企业、艺人几方面进行努力,既是一条发展路子,也是一种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在发展文化旅游中积极有效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合理利用需要社会提倡与民众消费

从根本意义上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水平高低,是每个社会成员关心所在。只要中国人还保留过年贴门神、贴窗花的习俗,就自然能留住木板年画、民间剪纸,至于门神什么样,门神是谁,剪纸的内容是不是原来那样,则可既保留传统又有所创新。但如果中国人都去过情人节、圣诞节,没有了我们自己的民俗节日,与之相关联的节日文化无所归依,又何谈利用传承?《云南映象》中的舞蹈元素,甚至70%的舞蹈演员都来自于田间地头,对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利用需要正确认识选择发展路径

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利用,实际上加大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一体的。利用,不能丢掉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妄言,既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又要服务于当代。传承,需要更好地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保持时代生命力。内涵与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是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自贡彩灯技艺、羌笛演奏、蜀锦、蜀绣、绵竹年画、吉祥面具、川北大木偶、阆中王皮影、泸州油纸伞、甘孜唐卡画、乐山蝴蝶翅画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进一步受到旅游青睐,在文化旅游中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陈出新,融入文化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实有效的路径之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优势

旅游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过程实际上蕴含大量非物质文化资源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溯源到原始先民的文化创造,如原始乐舞、口头歌谣、工艺技能、图腾崇拜等,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核心

文化在旅游业的定位和融入直接关系到旅游的可持续性品位,在文化旅游中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使文化旅游黯然失色。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旅游品质档次,增强旅游吸引力方面,一直发挥着隐性的核心作用。国家旅游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相关市州推出了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少数民族艺术节、观音故里旅游节,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早在2004年的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上,就推出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节等40项民族文化活动,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而东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成就了丽江文化旅游品牌,旅游又反过来为其提供了实现价值的有效载体。文化旅游,门票不应是收入的唯一或主要,应该在更多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上下功夫。

(二)现代人垂青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准、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旅游者回归感受领悟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活的”历史与精神家园。丽江古镇的雪山风景、小桥流水、民居建筑是与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等非物质文化要素的整体表现的,迎合了当今都市对于回归自然、体验民俗、休闲度假、文化交流、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需求,吸引着不同人群一次又一次的留念往返。据统计分析,以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游览为目的海外旅游者,占来华游客的绝大多数。以其1700多座古建寺庙、壁画、唐卡画、岩画、碑铭石刻等藏传佛文化景观和独特优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烈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三)旅游消费将追求高品味文化

旅游初期是以游山玩水为主旨的出行,中国人叫旅游,韩国人称观光,德国人谓交往。无论叫什么,关注目光首先是投向确切的景区景点,但消费的是文化独特性。纵贯古今只有自然山水与独特人文结合,山水才有灵性。正是基于此,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传统影响力,自然山水恒定,非物质文化则可随着时代社会需求创新变化。如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年画、羌绣等在形式与内容上传承与变化就是例证。

(四)非物资文化资源的四川特征

提出这个问题,是想强调在促进非物资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还要清楚看到四川与非物资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源十分丰富。有的虽然眼下没有进入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但同样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这就需要我们整体把握、轻重缓急、稳步推进、合理利用。从整体看,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五个特色:资源齐全、民俗多彩、区域差别、特色鲜明、遍及全省。如成都周边及川北区域的古蜀道教及三国文化;阿坝、甘孜、凉山区域的藏羌彝多民族文化;川西南、川南为区域的佛教、长寿、诗书、盐酒、恐龙、彩灯等多元文化等等。这些珍贵的非物资文化资源是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宝贵财富。

(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的基础上,顺势而为选择在文化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建立主题园区,成为活文化集聚区、生态博物馆、民族特色村等,已被证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利用方法。在园区内,要建立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企业、艺术产品、艺术服务、艺术活动,形成投入运作体制和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就像四川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一样,成为研究、保护、繁殖、输出基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坚决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与生态资源生存环境的历史风貌,对传统技艺类的可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合理利用,为对传统表演艺术类的,注重原真形态的表演编排。规划养生养老生态体验区,挖掘中医药、藏医药、易经、黄帝内经、道教、佛教、儒教典籍中的养生健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传统养生服务社会惠及民生。

(六)完善提升各类文化节庆活动

晟近几年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方兴未艾,如北京地坛文化庙会、自贡灯会、都江堰放水节、潍坊风筝节、沈阳秧歌节、广西民歌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九寨沟民俗风情月、汶川古羌文化节、马尔康嘉绒锅庄艺术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是主角,产生极大吸引力,对提高地方知名度,促进地区发展起到催化加速作用。如一年一度的自贡彩灯已经成为当地每年一季度拉动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而近年来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周,取得的海内外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次比一次好,在一系列区域常态性的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有可为。

(七)做好文物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

在历史遗址、名人纪念地、博物馆等文物遗产门类中,需要主动积极做好与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如在鹤鸣山、青城山、峨眉山、都江堰水利工程、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酒坊遗址、战争遗址、古盐井、恐龙化石群、乐山大佛、蜀南竹海等有形景区,融入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可以有效构成多彩多姿的文化旅游消费链。其中不可忽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品,它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旅游者大都在旅游过程中,大多愿意购买当地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品的研发,不能只是仿制复制,应将所负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与现代美学观念相结合,要加强对原创知识产权保护。

(八)加大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有效进入旅游产业,需要更好的文化创意与整合营销。这就需要重视文化创意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重视创意人才生产力,发挥文化创意社会团体机构作用。如,借助国家驻外机构、国家文化主题年、国家旅游发展年等大平台,通过文化创意,进一步展示四川多样性人文历史,在“天下四川·熊猫故乡”的旅游主题宣传中,要研究融入数千年古蜀文明多元文化的深层问题。再如,结合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周活动,通过文化创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结合,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文化旅游商品推广等。其三,面对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化创意,帮助其选择符合自身艺术规律的方式方法融入文化旅游,深入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经营、管理中去。如剪纸、石雕、泥塑等传统技艺,要与时俱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表演艺术,要传承发展,以艺术感染融入旅游演出。

(九)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思维

实质就是把文化产业的思维方式发展方法,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市场配置与保护利用;像扶持文化产业那样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发展,培养各类经营管理、研制开发人才,重要的是对融入文化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员既要开展培养,又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传承,主要以记忆、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默默传承,处在一种“活”的状态,与技艺者、表演者、知识者密切相关,与特定民族、群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交融在一起。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恢复重建中,以文化产业的思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提升,全面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由过去的自然观光型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并重型转变取得效果。

上一篇:杨学宁和他的芙蓉花世界 下一篇: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深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